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孔子认为,人能自觉地坚持和贯彻道德原则,“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子指出,发明天赋的善性就是人之“本心”,“尽心”“知性”即是“知天”;“存心”“养性”即在“事天”。这可用于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重建贵贱有序社会的理想B.儒学思想家主体意识的觉醒
C.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D.民本思想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2024-05-23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十一)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春秋时期,老子指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据此可知,老子主张(     
A.顺应自然B.以人为本C.为政以德D.革故鼎新
2024-05-1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孔子言“礼坏乐崩”“天下无道”;孟子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庄子说“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为改变这一局面,他们都“思以其道易天下”。据此可知,这些思想家(       
A.痛惜社会治理失序B.以振济天下为己任       .C.揭露圣贤消极避世D.倡导以德礼治天下
2024-05-05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安康市高新中学,安康中学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模拟模拟预测(三)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礼记·哀公问》引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谈。哀公问:应该怎样“为政”呢?孔子回答道:夫妇有别,父子相亲,君臣相敬,这三件事做好了,所有的其他事情也就跟着做好了。可见,在儒家看来,“为政”需要(     
A.维护伦理秩序B.实行“仁政”C.重视教化百姓D.遵守“三纲”
2024-04-23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押题(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面是“孔子问道”图,反映了公元前518年孔子到洛阳问道于老子的事迹。临别时,老子赠言孔子,曰:“当今之世……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据此可知(     

A.思想争鸣现象逐渐平息B.老子思想蕴含人生哲理
C.儒道治国理念相互借鉴D.孔子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
2023-06-10更新 | 9487次组卷 | 64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孔子在谈及国家治理时说:“道(引导,治理)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墨子也强调“仁之事者,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这反映出儒墨两派(     
A.具有趋同的价值取向B.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
C.均强调仁政的重要性D.拥有相同的阶级立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认为礼是自我完善的外在规范。荀子提倡“隆礼”,同时强调礼的作用是“别”,是“明分使群”,使社会成为有组织的群体;为了达到此目的,他主张以法入礼,严格上下伦理等级秩序。儒家这一思想的发展(     
A.符合社会转型的需要B.助推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D.为礼乐制度的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2-10-15更新 | 1185次组卷 | 17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孔子在社会伦理上强调尊卑有别,等级分明,但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这一差异表明孔子(     
A.重视教育对社会秩序的作用B.努力维护教育公平
C.有意推动私学的兴起和发展D.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这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A.道家的“辩证”B.儒家的“仁爱”
C.墨家的“兼爱”D.法家的“法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