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2024·浙江·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学者在评价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时说:“他的仁是追求超越血缘关系、不分亲疏、无所偏爱的发自内心的‘仁’。……他效法自然、无为而治,和孔子的‘天人合一’一样具有丰富的仁道思想”。据此判断,材料中的“他”应是(       
A.老子B.墨子C.荀子D.孟子
2024-03-11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研究卷(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商鞅则说,“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事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据此可知,他们(       
A.强调反思西周的礼教B.主张为政应因时而变
C.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D.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3 . 除“仁”以外,孔子的核心思想还包括(       
A.刑B.礼C.理D.道
4 . 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历史文献中关于禹的描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大戴礼记·五帝德》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违背),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墨子·节葬下》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用葛藤把棺材捆住),绞之不合,通之不坎……
《韩非子·饰邪》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A.各学派借古代权威阐明主张B.均为二手史料缺乏参考价值
C.新兴地主阶级诉求得到反映D.客观呈现禹的道德模范形象
2024-03-01更新 | 325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高三下学期决战新高考(大联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书·艺文志》记载“……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下列言论属于上述学派的是(     
A.“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B.“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C.“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D.“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2024-02-01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6 . “圣人意味着什么?人如何顺应自然规律?”对此问题某派思想家认为:“复归于无极”“复归于婴儿”“复归于璞玉”;人要想达到这种状态,必须“学不学”。下列诸子思想中,与材料一致的是(       
A.克己复礼B.清净、无为
C.民贵君轻D.兼爱、非攻
2024-01-19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含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选科联考历史试题
2024·河北·一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鲁国大夫季桓子明目张胆地观赏专属于天子的“八佾之舞”。孔子看见此状直呼“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其出发点是(  )
A.顺应变革潮流力促发展B.活跃思想引起争鸣
C.维护周礼以巩固旧的统治秩序D.明理以扩充善性
2024-01-13更新 | 220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河北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8 . 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孟子也有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些思想(     
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B.反映了思想家目空一切
C.适应了春秋战国的政治需求D.体现了文化自信的气质
2024-01-07更新 | 240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实用性联考(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孔子认为,先王按土地的肥瘠分配土地,按照劳力的强弱征收田赋⋯⋯按照利润和财产征收商税;“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有战事才征召他们,无战事时则免除)……先王以为是。”据此可知,孔子(       
A.代表了下层百姓的利益B.倡导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
C.意在恢复西周礼乐制度D.主张赋役征收应注重实际
2024-01-02更新 | 326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春秋时期,老子提出“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鲁国闵子马认为“祸福无门,惟人所召”;郑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观点。以上观点说明当时(     
A.敬天保民思想的形成B.社会思想充满忧患意识
C.天人之间的联系加深D.人自我主体意识的显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