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材料二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


请回答:结合所学,从社会转型视角,谈谈商鞅变法的影响?
2022-02-1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叶城县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燔诗书而明法令"。残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传送委输,必先悉行……急事不可留,乃兴徭。……田时也,不欲兴黔首"。

——摘自2002年湖南龙山县里耶出土秦简记录的秦朝条今

材料三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商鞅》

材料四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为相十年,人多怨之……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材料二能否佐证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王安石与司马光对商鞅变法的看法及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中的改革在政治方面的共同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敌首),无返!”

——《史记·商君书》

材料二   (汉初)曹参为相,沿袭萧何辅佐刘邦时的成规……任官选用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对追逐功名利禄之徒一概不用;省事节用,量刑从宽;对下属不苛察细过,虚怀自持。

——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曹参的治国主张有何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治国主张施行的影响。
5 .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1)材料一中图片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历史信息?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如何评价?
(3)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4)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
2022-01-1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定民之居,成民之业”,管仲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工商专心本业,免服兵役。士乡即农乡,平时农夫耕田,战时当兵。士乡规定:“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每家出兵一人,“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这是兵农合一的劳动力编制,对于加强齐的国力当然起不小的作用。管仲相桓公,制定了“尊王攘夷”的策略,对于团结友邦、打击敌对势力,提高本国在列国中的地位,收到显著的效果。据统计,齐桓公在位的四十余年间,齐会盟诸侯二十六次,用兵二十八次。这都有管仲的功劳。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在齐国采取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商鞅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用力最苦而赢利最少,从事工商活动的人用力最少而获利最多,结果是“农贫而商富”。这样,人们便脱离农业而从事工商了。而农业衰落,国家就会陷入贫困境地。商鞅认为,如果任凭工商业发展,那么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就日益增多。这不但妨碍了农业生产,而且征兵制度也难以贯彻,而且在人民中间还会滋长害怕战争、厌恶战争的情绪。商贾少了,侈靡之风就不会盛行,农民就不会嗜酒成性,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官吏们也就不会荒忽职守,而沉于酒宴。农业生产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途径,但工业生产(当时主要是手工业)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途径更为广阔,工业比农业创造的社会财富更多。抑商政策到了秦始皇时代,更是变本加厉。他竟把商人与逃犯、赘婿一样看待,让他们到荒远地区去略地、戍守。

——摘编自洪家义《论商鞅变法》

材料二   除了政治、军事、经济上的改革措施,商鞅还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习俗颁布了法令,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分异令”。所谓“分异令”,是指单位家庭内如果有两个及以上成年儿子,要为其子分家,否则要加倍征收其家之赋税。除此之外,商鞅还下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即禁止民众私斗,违反者视情节轻重依律处刑。荀子在参观秦国后由衷赞叹:“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但贾谊却不以为然,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两者截然相反的评价,背后反映出的是法制和礼制两种治国思想的差异。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严厉压制工商业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商鞅变法抑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推行移风易俗改革的积极影响。
2021-09-18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子,乃得入兵官之吏。

——(商君书.境内》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败,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予富予平,予贵予贱以及施用尸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思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及对当时秦国产生的影响。
(2)结合秦朝兴亡的历史,阐释材料三的观点。
2021-08-31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对于秦国的强国之道,古今论者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敌首),无返!”

——《史记·商君书》

材料二     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一个巨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材料三     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世之有民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弱民强国的措施。
(2)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对秦强国措施弊端的共同认识。概括三则材料作者对强国之道各自认识的立足点。
2021-08-30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材料   商鞅对户籍制度的重要性有清楚的认识。他推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秦国的户籍分一般平民户籍和特殊户籍两种,前者又包括故秦人和外来人户籍,后者则包括宦籍、弟子籍、爵籍和宗室籍。奴隶等贱口没有户籍。商鞅改革户籍世袭制,实行按垦田和军功升降户籍的办法。他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商鞅改变以家族为单位的户籍管理办法,“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商人和入赘不能单独立户。“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出生需登记在册,死亡要及时注销,登记的内容包括户主、籍贯、身份、年龄等内容。商鞅的户籍改革是其农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我国封建户籍制度的基础,影响深远。

——摘编自万川《商鞅的户籍制度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商鞅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户籍制度改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