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春秋后期,法家先驱宣扬“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到了战国时期,法家强调“去仁爱,专任刑法”。这一变化说明(     
A.德治主张社会影响有限B.法治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C.儒法结合符合历史趋势D.时代发展影响价值抉择
2023-11-02更新 | 213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屈原在《离骚》中批评夏后、羿、浇、桀、纣等统治者荒淫无道、不修德行、赞扬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德行高迈,因此受到上天的帮助。屈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反映出战国后期(       
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B.楚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C.德行成为评判人物的唯一标准D.文化交融的趋势增强
3 . 如表所示为先秦儒法两家的法律思想与治国主张(节选)。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项目儒家法家
法律思想起源天是人间法的起源法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地位相对轻视法及强制作用重视法的作用
治国主张“为国以礼”、“为政以德”、重“人治”“以法治国”、“以力服人”、重“法治”
A.法家的“法治”优于儒家的“人治”B.儒法思想出现了逐渐融合的趋势
C.儒法两家都蕴含朴素的平等思想D.两者差异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对于魏、齐等大国的君主,孟子劝之以仁政;对于滕、宋等小国的君主,孟子仍认为只要推行仁政,便可无敌于天下。孟子“仁者无敌”的主张(     
A.指出了当时富国强兵的途径B.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C.总结了各国治国理政的经验D.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实追求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这凸显了当时(       
A.争鸣的焦点是天人关系B.人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
C.天道观持续衰落的趋势D.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2023-12-27更新 | 281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稷下学宫的稷下先生无生活困顿之忧,可以自由讲学、授徒、著书立说,不少人都是游说当权者的能手。《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孟子曾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礼乐文化向心力增强B.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
C.学术与政治紧密联系D.学派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些思想(     
A.体现了百家思想的争鸣B.反映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C.保证了中央集权的建立D.体现了国家统一的趋势
8 . 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孟子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墨子则倡导“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表明诸子百家(   )
A.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B.提出的思想主张趋同
C.关注社会的发展走向D.思想融合的趋势加强
2022-12-05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战国中叶,孟子提出“定于一”的思想战国晚期的《吕氏春秋》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不得休息。”此类言论在战国中后期的著作中越来越多。这反映了当时社会(     
A.统一国家的愿望B.百家争鸣的局面
C.改革变法的趋势D.休养生息的政策
2022-11-18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孟子认为,英明的君主要“制民之产”,即给老百姓一定的产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自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以此督促他们做好事。这一观点
A.受到了当时统治阶层的广泛推崇B.是民本思想下和谐社会的构想
C.推动了小农经济模式的基本确立D.顺应了儒家思想的世俗化趋势
2022-05-13更新 | 610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南省2022届百所名校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压轴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