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周时期秦国的祖先非子活跃在汧水、渭水之间,西有戎狄侵扰,东有列强虎视眈眈,秦人和西戎时战时和,久而久之,二者关系也日趋密切。地处边陲,俗近西戎,使秦国与中原诸侯国产生了地理和文化上的隔阂,因而备受鄙视。秦孝公继位后,对此深感耻辱,发出了“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感叹,发出求贤令,任用商鞅变法。商鞅坚信“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事异则备变”,上台后用“徙木立信”取得秦国民众广泛支持。他通过“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来发展生产;对全民的编制有明确的规定,把他们编为“三军”;用“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革新秦人家庭制度。战国晚期,秦国实力不断壮大,取代周室、吞灭群雄的战略意图越来越明显。

——摘编自《史记》


(1)根据材料,分析秦国商鞅变法的背景。
(2)依据材料概括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原来“属籍”的标准是以与君之血缘而定,今则无军功便攀不上半点关系。这是对王族宗室制度的重大改革。它既可以切除一切旧宗法世袭传统势力之家存在的根子,又可抑制新的宗族集团的发生,使庶民个体小家庭有机会崛起。商鞅还实行了“编户齐民”制,每一个小家庭在国家版籍上单独著册立户,直接与政府发生联系,家庭成员普遍取得“公民”身份。商鞅在编户齐民中实行邻伍、邻里互保制,重横向的邻伍、邻里关系,而不重纵向的血缘关系,非血缘的社会关系超过族内关系。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军功爵制推行所取得的成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编户齐民制度推行的影响。
3 .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和雅典的梭伦改革都是发生在国家建立早期的社会变革运动,都对此后没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脱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变法的根本目的。

材料二 “在古希腊雅典,平民与贵族矛盾不断加剧,阶级关系极度紧张,下层平民甚至到处酝酿起义,而促发了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雅典梭伦改革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以分贵族会议之权;并设立陪审法庭,由公民充任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工商业经济政策方面也同样如此。……如提倡学习手工技术,欢迎外邦手工艺人的移民,鼓励手工业品的出口等。”

——摘编自《战国变法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改革之比较》


(2)根据材料二,概述雅典梭伦改革的政治目的和主要做法。
(3)简要分析古代东西方这两次社会变革运动对当时各自社会发展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杨)炎建议作两税法。

——摘编自《资治通鉴》卷226唐德宗建中元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两税法实施的背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地处西方的秦国远离中原,国力落后,不断受到山东六国的蚕食与压制。正因如此,以秦国为中心的国家本位,以及相应的富国强兵的主题,就成为贯穿商鞅变法的主线。从秦变法起始,商鞅等法家人物便以建立秦国中央集权制度、打击与削弱周以来的宗法世卿世禄制为基点;同时以农、战为根本,统一秦国的社会规范与价值观,由此达到富国强兵,战胜六国的目的。

材料二   当时秦国大力推行的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成为秦国进行社会控制与整合的极其重要的措施。一方面,军功爵制将民众从宗法世卿世禄制的体制下解放出来,使之成为由国家直接统治,并依据军功大小予以统一的政治、经济待遇的子民,形成以国家为中心的对当时各个社会阶层的整合;另一方面,军功爵制规定爵位完全按照军功授予,而不分身份贵贱。

——摘编自《论商鞅、韩非的国家思想及理念一兼论商、韩法家理论的结构性缺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功爵制在国家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
2021-01-02更新 | 127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始秦戎瞿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商鞅变法中获得的启示。
7 .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

材料一   战国时期,封建的君臣关系趋向瓦解,封建等级制日益败坏……礼崩乐坏,下克上,公室衰而私门强大,一些国家的卿大夫逐渐取得了国君的地位……中国的学术思想空前活跃,思想文化异彩纷呈,群星璀璨,人才济济。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秦孝公三年,商鞅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显然,这里是通过加倍征收赋税来强制推行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孝公十二年再次颁布《分户令》,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即兄与弟在同一房屋内居住均属违法行为。通过《分户令》,商鞅把大家庭析分到最小限度。通过析分民户,—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

——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

材料三

韩非子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贾谊(汉初文学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司马迁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战国时期政治、文化领域的新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商鞅变法推行《分户令》的意义。除《分户令》外,商鞅变法在经济领域还有哪些措施?
(3)指出材料三中四人评价商鞅变法的角度,并简析四人如此评价的主要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王大业。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不得照抄材料)

9 .


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前361年,商鞅带着实践法家思想的梦想投奔秦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商鞅变法拉开了序幕。农耕是强国之道,战争是称霸之路。秦国决心以发展农业为手段来实现称霸天下的梦想。而在秦孝公和商鞅这两位变法主角的背后,却是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始于公元前342年的商鞅变法,就成为秦国能否由弱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从“秦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最基本的内容,是强化军事力量,发展农业生产。短短20年,秦国便从一个为六国所不齿的西戎小国一跃而激变为战国七雄之首。

——摘编自纪录片《大秦岭·第一集宏基伟业》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措施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化解“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实质。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10 .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
——《商君书》
材料二 商鞅是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商鞅提出“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剐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他为了让民众都懂法、信法,出奇招,“南门徙木”,重金买“信”。
——摘编自《鲁力谈商鞅变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的强国理念及实践效果。
(2)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