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原来“属籍”的标准是以与君之血缘而定,今则无军功便攀不上半点关系。这是对王族宗室制度的重大改革。它既可以切除一切旧宗法世袭传统势力之家存在的根子,又可抑制新的宗族集团的发生,使庶民个体小家庭有机会崛起。商鞅还实行了“编户齐民”制,每一个小家庭在国家版籍上单独著册立户,直接与政府发生联系,家庭成员普遍取得“公民”身份。商鞅在编户齐民中实行邻伍、邻里互保制,重横向的邻伍、邻里关系,而不重纵向的血缘关系,非血缘的社会关系超过族内关系。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军功爵制推行所取得的成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编户齐民制度推行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要将秦国的血统贵族体制、改造成早在秦孝公父祖辈就已在局部实施的军功贵族体制。所以他取消的贵族特权,只是秦国那种凭借“龙生龙,凤生凤”的血缘关系就生而富贵的寄生性世袭特权,而代之以军功“明尊卑,爵秩等级”的特权体制。

——摘编自朱维铮《重考商鞅变法》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
(2)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体现了这一核心观点?
(3)这一措施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和雅典的梭伦改革都是发生在国家建立早期的社会变革运动,都对此后没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脱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变法的根本目的。

材料二 “在古希腊雅典,平民与贵族矛盾不断加剧,阶级关系极度紧张,下层平民甚至到处酝酿起义,而促发了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雅典梭伦改革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以分贵族会议之权;并设立陪审法庭,由公民充任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工商业经济政策方面也同样如此。……如提倡学习手工技术,欢迎外邦手工艺人的移民,鼓励手工业品的出口等。”

——摘编自《战国变法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改革之比较》


(2)根据材料二,概述雅典梭伦改革的政治目的和主要做法。
(3)简要分析古代东西方这两次社会变革运动对当时各自社会发展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地处西方的秦国远离中原,国力落后,不断受到山东六国的蚕食与压制。正因如此,以秦国为中心的国家本位,以及相应的富国强兵的主题,就成为贯穿商鞅变法的主线。从秦变法起始,商鞅等法家人物便以建立秦国中央集权制度、打击与削弱周以来的宗法世卿世禄制为基点;同时以农、战为根本,统一秦国的社会规范与价值观,由此达到富国强兵,战胜六国的目的。

材料二   当时秦国大力推行的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成为秦国进行社会控制与整合的极其重要的措施。一方面,军功爵制将民众从宗法世卿世禄制的体制下解放出来,使之成为由国家直接统治,并依据军功大小予以统一的政治、经济待遇的子民,形成以国家为中心的对当时各个社会阶层的整合;另一方面,军功爵制规定爵位完全按照军功授予,而不分身份贵贱。

——摘编自《论商鞅、韩非的国家思想及理念一兼论商、韩法家理论的结构性缺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功爵制在国家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
2021-01-02更新 | 126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封建的君臣关系趋向瓦解,封建等级制日益败坏……礼崩乐坏,下克上,公室衰而私门强大,一些国家的卿大夫逐渐取得了国君的地位……中国的学术思想空前活跃,思想文化异彩纷呈,群星璀璨,人才济济。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秦孝公三年,商鞅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显然,这里是通过加倍征收赋税来强制推行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孝公十二年再次颁布《分户令》,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即兄与弟在同一房屋内居住均属违法行为。通过《分户令》,商鞅把大家庭析分到最小限度。通过析分民户,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

——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

材料三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韩非子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政治、文化领域的新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推行《分户令》的意义。除《分户令》外,商鞅变法在经济领域还有哪些措施?
(3)指出材料三中二者评价商鞅变法的角度,并简析他们如此评价的主要原因。
2020-12-27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商鞅变法对秦国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改造,并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秦久居西隅,人们养成了自由散漫、狂野粗鄙、因循守旧的生活习性,关心的是自身物质需要的索取,缺乏劳动自觉性、公利意识、公德约束,缺乏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作战等活动的创造热情,这种原始的文化传统是秦人实现飞跃最难克服的障碍之一。商鞅对秦原有的文化传统进行渗透式整合,在全社会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劳动态度、为国建功立业的集体精神和明确的人生目标,严惩有碍民风阻挡改革的不良因素,基本上完成了从秦族文化到秦国文化的转变,由此塑造了秦人强烈的事功精神,成为支撑其崛起、强大并最终担当一统华夏的文化内驱力。

商鞅变法的成果体现为风俗净化,文化进步,并转化为强大的集体力量。不仅改革秦人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心理,也包括秦曾吸收的六国礼俗的改革,如“私斗”和男女关系混乱等东方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商鞅变法的成功,使秦国迅速地向东扩张,商鞅变法所定的各项制度自然地随着国力的强盛而成为强势文化而向东扩张。

——摘编自杨瑾《移风易俗对秦文化变革的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中为改造秦国文化传统采取的措施及实质;
(2)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改造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远古到西周时期

在秦人的历史记忆中,其母系先祖女修、女华出自炎黄世系,秦人为炎黄的姻族。秦人长期活动在西周的西部边疆,因善于养马,西周赐予封邑,收为附庸。①直到西周末,秦人仍然是西部边陲的“游牧部落”。

春秋时期

②秦襄公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人由此进入诸侯国之列。此后,秦人一再东迁,势力扩大到关中地区,成为西北地区一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然而在整个春秋时期,中原诸国一直将秦人视为夷狄并加以歧视。秦人为此深感自卑。“秦国僻陋戎夷,犹惧为诸侯笑。”

战国时期

③战国初期,秦孝公即位后,中原诸夏视秦人为夷狄。“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狄)遇之。”秦孝公深感耻辱,表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孝公迁都至咸阳,完成了其活动中心由陇右到关中腹地的重大转移。④战国晚期,由于秦国实力不断壮大,取代周室、吞灭群雄的战略意图越来越明显,秦国与关东六国逐渐形成紧张对抗的关系。六国人士深感岌岌可危,对秦国充满仇恨和畏惧。但是,秦人身上的“戎狄”标签,在战国晚期已经淡化,甚至消失。秦国发动的兼并战争,在六国人士心目中不是异族入侵,而是强者对弱者的征服战争。秦与六国之间已经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

——摘编自彭丰文《从边缘到中心: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1)商鞅变法是秦发展中的大事。若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补充到表格中,应位于哪两个序号之间,请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人活动空间发展变化的特点。概述秦人融入华夏民族的历程及历史意义。
2020-11-22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国时秦地处边陲,俗近西戎,“父子无别,同室而居”,“慢于礼义”,勇于私斗,缺乏公利意识。为此商鞅颁布法令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还下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禁止民众私斗,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

数十年后,荀子游历秦国,感慨“入境,观其民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其畏有司而顺,古之风也”。而汉初贾谊则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和贾谊对商鞅变法态度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9 . 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2020-04-22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主观题专项突破十年分类-专题03作用、影响、意义类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