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韩非子认为人“心性俱恶”,不可能“化性起伪”,这一主张应是
A.法制规范意识B.道德感化理念
C.儒学教育范畴D.自由发展思想
2022-05-1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莒南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春秋战国对于旧的传统来说,无疑是一次彻底而无情的革命。在这个过程中,当时的士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根据他们的主要倾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人,即逆时之士、隐逸之士与顺时之士。

逆时之士这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圈守着自己的理想,不肯与世浮沉,但他们所坚守的道最终只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湮灭。
隐逸之士隐逸之士是超然的,他们既不像孔子那样卫道,也不像屈原那样哀叹,更不像进取之士那样为功名利禄而绞尽脑汁。他们对于现实是不满的,但能够坦然处之,保持自己的本性不失,与山水风云为伍,与天地相往来。隐士有两种,一种躬耕于田园,一种神游于天地。
顺时之士春秋战国的真正主角是一批顺应历史潮流的人物,他们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加重要,直到最后左右君主决策,决定国家存亡。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三种士中任选其一,举一人物并加以说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关于尧舜禹禅让问题,孟子认为“昔行,舜荐禹于天,十年有七,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韩非认为“舜逼尧,禹逼舜……人臣弑其君者也”。二人认识不同主要源于各自
A.阶级立场B.政治思想C.历史视角D.史料选择
4 . 吕思勉说:“在战国时,诸家之说皆不行,只有法家之说,秦用之以并天下,已可说是切于时务的兴,而不切于时务的亡了。但时异势殊,则学问的切于实用与否,亦随之而变。天下统一,则需要与民休息,民生安定,则需要兴起教化。”据此可知
A.诸子学说始终是国家政治的附庸B.诸子以推动文化教育的繁荣为己任
C.时代变迁推动了诸子学说的演变D.百家争鸣适应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韩非子》说商贾的钱财,存放国外,可以亡国。这说明当时
A.国家政治黑暗B.官商勾结攫取高额利润
C.商业非常重要D.重农抑商迫使商人流亡他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强调“克已复礼为仁”,主张“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反对在社会动荡时代的一切“僭越”。而韩非子则强调“然则今有关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唐月《试论儒家、法冢、道家政治思想的斗争与融合》

材料二   在君臣关系方面,儒家倡导的君臣关系是建立在礼义忠信的基础上的,而法家则认为君臣之间关系的最佳状况是臣子尽力,君收其利。而要做到这一步,君主不一定要有超众的才能,而要有相当的驭臣之术。为防止君轻臣重的现象发生,还提出“尚法而不尚贤”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得其时顺其势.频频取胜。商鞅变法所取得的成绩最为显著;孔工为鲁大司寇行摄相事,企图实施礼治但在“春秋无义战”的语境下却是逆时而治,最终无法推行,被人认为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传承》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儒家与法家的主张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儒、法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同命运及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