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D.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2022-06-23更新 | 318次组卷 | 47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临邑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韩非子认为人“心性俱恶”,不可能“化性起伪”,这一主张应是
A.法制规范意识B.道德感化理念
C.儒学教育范畴D.自由发展思想
2022-05-1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莒南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君无为,法无不为。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代劳,民但而守法”。先秦时期的这一思想主张
A.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
B.适应了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需要
C.体现了道德礼仪教化民众,重视民生民意的要求
D.勾画出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愿望
2022-02-26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春秋战国对于旧的传统来说,无疑是一次彻底而无情的革命。在这个过程中,当时的士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根据他们的主要倾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人,即逆时之士、隐逸之士与顺时之士。

逆时之士这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圈守着自己的理想,不肯与世浮沉,但他们所坚守的道最终只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湮灭。
隐逸之士隐逸之士是超然的,他们既不像孔子那样卫道,也不像屈原那样哀叹,更不像进取之士那样为功名利禄而绞尽脑汁。他们对于现实是不满的,但能够坦然处之,保持自己的本性不失,与山水风云为伍,与天地相往来。隐士有两种,一种躬耕于田园,一种神游于天地。
顺时之士春秋战国的真正主角是一批顺应历史潮流的人物,他们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加重要,直到最后左右君主决策,决定国家存亡。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三种士中任选其一,举一人物并加以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
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D.严刑酷法,中央集权
2022-01-12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要求君主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并要求“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据此可知,该思想家
A.主张君民平等B.强调社会管理政令统一
C.推崇克己复礼D.力图重建社会等级秩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方面皆产生剧变,各种思想学派也应运而生。其中有-学派认为,对政府而言,军人和农民是有用的,游士、儒者乃至商人,都是不事生产的“蠹民”,必须加以铲除。持这一看法的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

材料二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1)据材料一,归纳荀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
9 .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治国兴邦的基本经验。下列言论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①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②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关于尧舜禹禅让问题,孟子认为“昔行,舜荐禹于天,十年有七,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韩非认为“舜逼尧,禹逼舜……人臣弑其君者也”。二人认识不同主要源于各自
A.阶级立场B.政治思想C.历史视角D.史料选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