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是同战国社会相伴始终的一场运动,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根源。对于变法的各个国家来说,内忧外患乃至于国破家亡,直接推动着魏文侯、楚悼王、秦孝公、韩昭侯、齐威王、赵武灵王等国君先后走上了改革的道路。在“七雄”并立的形势下,实现富国强兵则成了各国有识之君的自觉意图。这场改革完成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飞跃,使命之重大,实为中外历史所少有。

——摘编自黄中业(战国社会改革的历史经验》

材料二   西汉立国以来,朝野上下都热衷于对秦史进行反思,企图为新王朝寻找出万世不竭的法宝。……对商鞅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则备受关注。汉武帝当政期间,部分儒者称:”“昔者,商鞅相秦,后礼让,先贪鄙.尚首功,务进取,无德序于民,而严刑罚于国,俗日坏而民滋怨,故惠王烹菹其身以谢天下。’

——摘编自王绍东《西汉盐铁会议上的“过秦”与“道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社会改革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部分汉代儒者对商鞅变法评价不高的原因。
2021-10-08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国的家庭有两种陋俗:一种是倍受华夏文化影响的大家庭,到处都有,贵族亦如此,一些富有的家庭更是如此;还有一种是久受戎狄文化侵扰的家庭,即男女同室,无长幼之别,更无男女之耻。像这样的家庭,不但是腐败堕落滋生之所,更是游手分子寄生之地。商鞅很受李悝“尽地力之教”的影响,不但要人力尽量去挖掘地力,而且还要尽量把人力挖掘出来。……因此,他两度颁布分户令,通过不同方式把家庭析分为最小单位,重组秦国的家庭制度,彻底改造华夏的传统家庭制度,也彻底纠正戎狄化的家庭结构。

——郑良树《商鞅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映改造秦国家庭结构的具体做法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推行家庭结构改革的作用。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商鞅变法前,秦人的典籍中几乎找不到“德”“仁”“义”一类字眼,而多的是“吉凶”“祸福”“利害”等概念。商鞅反对以“礼义”治国,以“霸道”说孝公,提出强化君主集权、厉行法治、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等功利主义理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20年。他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进而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崭新的宗法秩序。

——据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改革的策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商鞅的改革策略。
4 . 管仲对齐桓公提出“九惠之教”,其中一项要求是对遭遇灾荒之年的农民进行“赈困”《秦律》中规定“盗徙封”者(私自移动田界的人),要被施以“赎耐”(耐:剃去鬓发的刑罚)。这从本质上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     
A.国家与小农具有共生关系B.国家实现对土地的直接控制
C.各国倡导仁政和法治兼顾D.农民对国家权力缺乏依赖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