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材料二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422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主持变法。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主张,对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改革,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

李悝变法方案,首先以法律形式公开宣布废除自商周以来一千多年的奴隶制世卿世禄制度,一大批新兴地主阶级的“士”进入国家统治机构,上升为统治阶级。该措施为建立封建官僚制奠定了基础。李悝变法还制定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统一法律——《法经》。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部法典,是集先秦法制的大成者,它不仅为李悝变法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且成为后世法典之蓝本。李悝变法还以法律形式宣布在魏国废除井田制,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开战国时期确认土地私有制之先河,确立了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尚志迈《李悝变法的意义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悝变法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悝变法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2022-06-09更新 | 7559次组卷 | 50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宁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奉行法家思想的商鞅非常重视制度建设。在他的主持下,秦国进行了全面的军事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以郡县征兵制为主的兵役制度,将军事组织与行政组织合一,保障了兵源,加强了军权的集中,并规定地方官员负责地方军队的训练;由于征兵制是普遍征兵,秦国通过变法建立了完整的户籍制度,按户籍征兵,对征兵对象、期限、年龄都作了规定;军队编制实行六级编制;军官任免制度化,军功爵制就是以功能授官原则的体现;等等。商鞅的军事改革使秦军战斗力空前强大,成为秦灭六国的重要条件。

——摘编自沈钰清《从商鞅变法看军事制度改革》

材料二   新政启动后,朝廷于1903年设立练兵处,管理全国练兵事宜。练兵处招揽了一大批回国的留日军校生,他们将日本的军事书籍大量翻译过来,并结合国内的情况,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练兵的政策文件。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军事学堂体系。练兵处在参考日本体制的基础上,设立了四级学堂体制;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陆军兵官学堂、陆军大学堂;制定了新军的营制衔章。新政启动之初,朝廷募练常备军、续备军、巡警军。常备军的编制和日本陆军师团基本一致,还规定了陆军番号统一编列等;颁布了一系列军事建设的规章制度,详细规定了官制、服制、礼节、旗式等,逐步完善了新军制度。还以“日操”代替“德操”。在改用“日操”的同时,新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也开始装备日械。

——摘编自马雷《清末军事改革中的“师日”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军事改革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中的军事改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穆公时期,地处西方的秦国在和其他诸侯国及戎狄的斗争中的劣势愈益明显。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韩魏从此成为秦的劲敌,尤以魏对秦的威胁最为严重。面对强敌,秦军屡战屡败,于是推行兵制改革以改变现状便成为当务之急。在征兵制度方面,秦国男子达到23岁以后均需服兵役,一人一生须当兵两次,一次为材官、骑士、楼船、轻车等,称为“正卒”,作为中央的常备兵,在地方接受严格训练,并承担戍守首都的任务。除郡县普遍征兵制外,秦国还实行了募兵制,所招募士兵均经过一定考选,并接受系统的军事训练,战斗力较强。同时,在秦军之中还有少量的被充军的刑徒、贱民、被征服的戎人及小官吏。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兵制改革,才保证了源源不断的兵源,秦军数量最多时达到“带甲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大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面对秦的强大,魏不敢再把它视为“戎狄”,公元前335年,魏惠王与秦孝公在杜平(今陕西澄城东)相会,从此结束了中原各国长期以来不同秦会盟的局面。

——摘编自张利《浅谈秦国军事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兵制改革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国兵制改革的作用。
6 . 商鞅变法,既影响深远,又争议不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材料二   荀子在参观秦国后,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人民敬畏官府、官吏忠于国家、士大夫舍私为公,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顺从于法制,颇有古风;而汉代贾谊则批评商鞅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 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颁布"分异令"后的家庭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颁布的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与贾谊对商鞅变法的态度及原因,并揭示评价的本质。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卫鞅对曰:“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欲富国,莫如力田,欲强兵莫如劝战”

——《东周列国志》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史记》

材料三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他是怎样“力田”“劝战”的?
(2)据材料二、三,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
(3)商鞅变法收效良好,如何理解材料四中“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