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汉代画像砖石中“士”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如表是研究者对汉代“士形象”图所做的统计数据。此研究旨在说明此类图像的主要功能是
汉代画像砖石中“士形象”图数量及分布表
题材名称总数地域分布
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浙
孔子见老子16112111
周公辅成王13111100
二桃杀三士1366100
荆轲刺秦王930231
完璧归赵1111810
季礼挂剑210010

A.强化道德认同B.传播历史故事C.表现文化差异D.宣扬进取精神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在总结秦朝以“武功”“刑法”治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改革和发展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提出了“文武并用”的治国指导方针,成功地实现了由秦尚“武功”重“进取”的“革命”理论向汉代尚“文治”重“守成”的“建设”理论的转变,并把这两种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用仁义道德治国的“文治”,又用权威,暴力和刑罚治国的“武功”,把握“文成之道”的刚柔之术。汉代“文武并用”治国方略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教化,刑罚和制度结合起来,把礼乐制度对社会的稳定和“武功”对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利民,治吏,治财结合起来,把富民,富国,强兵结合起来。汉代这种治国方略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也为以后历代帝王治国方略提供了蓝本。

——摘编自刘太祥《“文武并用”:汉代治国方略的改革与创新》

根据材料,围绕“汉代治国方略的改革与创新”这一主题,提炼一个恰当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汉代后期,不少皇帝亲自讲经,参与儒士的学术论辩。汉代实施通经致仕政策,于是“遗子黄金满籝(箱笼一类的器具),不如一经”广为流行,当时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据此可知,儒学
A.开始在官方处于独尊地位B.是选拔官员唯一标准
C.导致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D.社会影响力得到提升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中国古代部分历史现象

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文化现象
国家统一土地私有百家争鸣
分裂割据小农经济思想统一
中央集权田庄经济民本思想
君主专制土地兼并仁政思想
外戚干政徭役赋税天人感应
宦官专权重农抑商文化传播
农民起义区域贸易文化交流
民族融合人口迁移文化传承

——改编自张岂之《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面任意两列支柱中各选取一点现象,两点现象之间要有相互联系,据此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列出材料中两点现象,提炼观点明确,联系符合逻辑,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孔子“罕言”天命,而董仲舒坚定地主张“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君子治身,不敢违天”。董仲舒的这一主张意在
A.构建专制统治理论根据B.否定儒家思想,提倡君权神授
C.宣扬“天人感应”的理念D.结合神灵意志,提升天的权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董仲舒将“五经”的经义作为审判案件的依据,根据犯罪者的犯罪动机来进行断罪。董仲舒所著《春秋决狱》记载:有个女子的丈夫坐船时不幸淹死海中,无法找到尸体安葬。按照法律,丈夫没有埋葬前,女子不能改嫁,否则处死。但是四个月后,父母命该女子改嫁。如何处置该女子,董仲舒的观点最有可能是
A.该女子应死罪B.该女子与父母同罪
C.该女子应免罪D.该女子免死但有罪
2022-03-20更新 | 158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表是汉代的史料记载。由此可见,汉代
文献出处
汉文帝指出“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于是“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汉书》卷四《文帝纪》
汉宣帝曾下诏“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佗皆勿坐”《汉书》卷八《宣帝纪》
汉顺帝“赐民年八十以上米,人一斛,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加赐帛,人二匹,絮三斤”《后汉书》卷六《顺帝纪》
A.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推崇以孝治天下的理念
C.出现了尊老的社会风尚D.完成了儒学理论的重建
2022-03-19更新 | 510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鉴于当时儒家经籍辗转传抄,多生谬弊。东汉灵帝派蔡邕等人把《鲁诗》《尚书》《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抄刻成石书,并立于太学门口,供学人校对。由于石经用隶书一体写成,故称为“一体石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一体石经”为古代书法研究提供新视角B.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C.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和损坏D.标志儒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022-03-18更新 | 379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及对后世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下表为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继位后的第一个年号)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在当时
人物事件出处
汉武帝诏丞相、御史、列侯、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同时,可卫给“罢治中、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奏。《汉书·武帝纪》
董仲舒以《对策》请黜刑名,崇儒术,兴太学。“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者皆师尊之。”《史记·儒林列传》
《资治通鉴》
卫绾免丞相职,丙寅,以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蛤为太尉,“上雅向儒术,婴蛤俱好儒”,给请立明堂以朝诸侯。《汉书·武帝纪》
《汉书·武帝纪》

A.黄老之学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B.儒学以强劲的势头开展起来
C.“外儒内法”治国理念初步形成D.儒学的正统地位已开始确立
2022-02-10更新 | 346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求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