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55次组卷 | 3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汉初,郡国须收集各地所产之物(方物)输送至国库。汉武帝时,朝廷以“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和“便远方之贡”为由,派均输官直驻郡国,他们负责验收方物,督促郡国附缴相应运费,然后将方物运至中央。汉武帝此举(     
A.侵夺了地方富商大贾的利益B.旨在消除豪强对朝廷的威胁
C.实现了对地方官的直接控制D.有利于保障中央政府的财力
3 .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在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这些举措(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2024-01-08更新 | 275次组卷 | 84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其中,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所采取的措施是(     
A.确立察举制B.设立刺史C.推行郡县制D.建立中朝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取“尊崇儒术”。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国家政策因时而变B.专制集权统治不断强化
C.行政体系日益完善D.儒家伦理秩序遭到破坏
6 . 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书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宦官权力
2023-12-20更新 | 218次组卷 | 84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同时也提出“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这(     
A.保障了西汉政权的长治久安B.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
C.体现了强化君权的思想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2023-12-20更新 | 575次组卷 | 15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普通高中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如图为西汉不同时期丞相出身的统计图。其变化反映出(     
A.“重文轻武”思想影响B.士族垄断政权局面被打破
C.“尊崇儒术”影响政治D.法家开始失去了社会价值
9 . 从汉武帝元封五年时开始,朝廷规定刺史不再只是每年秋分巡察地方,而是在地方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并有意与所在郡的郡治保持距离。刺史的级别仅相当于低级县令,但朝廷会及时提拔成绩卓著者。上述做法着眼于(     
A.扩大刺史军事范围B.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C.根除诸侯王国封地D.优化国家监察机制
10 . 在汉武帝支持下,桑弘羊作“平准之法”,“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转输)”又在都城设平准官,接受各地聚积运来的货物“贱买贵卖”。这一政策的施行(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B.阻碍了各地商品正常流通
C.提高了地方官员工作效率D.冲击了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