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思想的演变是时代发展的写照,进步思想成为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知识和学术,原本是为官府所垄断,是所谓王官之学。但是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成为“士”(特殊的知识阶层)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知识以更快的速度向民间转移和传递,这成为士人的另外一个来源。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他们二者的结合,则是诸子学出现的直接土壤。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环环相连,摇摆反复,不仅朝代之间政治、经济政策迥异,即使是在同一朝代,政治经济政策也会发生重大变化。秦末农民起义冲垮了秦的残暴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西汉初年,文景扫除烦苛,与民休息。但对诸侯王的纵容,使王国势力凌驾朝廷,对商贾豪民骄横不法等问题态度暧昧,对铸币权时弛时收,使得“民多奸铸”的问题严重。汉武帝即位后,欲图振作。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士人和私学之间“互动关系”。结合所学,写出“诸子学出现”所指代的思想局面及其在中华思想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根据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并列举汉武帝针对材料中文景时期的问题所采取的举措。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

材料二   秦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是诸夏民族和若干外族在种族和文化方面融合的结果,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此之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上是分裂的,所谓“诸夏”或“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这个划时代的变革,不但结束了列国的局部战争,废除了列国间重重的关隘和限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大一统”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人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秦的统一顺应了春秋、战国以来历史的发展趋势,在政治制度上、思想文化上、经济形态上都使中国出现亘古未有的新局面。

——邹纪万《秦汉史》

材料三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汉武帝)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院塞(险要之地)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3)概括材料三中汉武帝初期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和解决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条汉武帝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
2023-11-1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史记》

材料二:很多王国即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

——摘编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

——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


(1)材料一体现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后,其统治在中央和地方推行哪些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货币


(注:“两”、“朱”都是货币单位)

材料二   环钱其出现时间虽相对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迅猛。到了战国后期,主要国家中的秦、魏、赵、燕、齐、两周等都不同程度的铸行了环钱,仅有偏处南方的楚国例外。环钱的大范围流通,究其原因同主要使用环钱的秦国不断东进有关。

——摘编自王晓博《从货币角度看战国时期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货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环钱大范围流通折射出的政治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趋势对秦汉货币政策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一   春秋时期,王室衰弱,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并以武力控制周边的中小诸侯,形成了自己的霸业。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以臣弑君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护“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进入战国,各国统治者纷纷招揽人才,一些大贵族还以养士竞争高下。

——摘编自蒋重跃《从历史印迹中走来的世界˙中国篇》

材料二   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礼崩乐坏”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礼崩乐坏”带来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朝国家治理的特点。
(4)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春秋至秦汉的发展所体现的历史趋势。
6 . 秦汉代发行铸币的基本情况如表。表中铸币变化反映出(     
发行时间名称重量币面文字是否垄断发行
自秦延续秦半两半两半两
文帝五年(前175年)四铢钱四铢半两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三铢钱三铢三铢不准私铸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郡国五铢五铢五铢由郡国垄断
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赤侧五铢五铢五铢(带红色镶边)由中央垄断
A.汉承秦制,但有损益B.王国问题的日趋严重
C.经济集权主义的发展D.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
2024-03-06更新 | 15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下学期二诊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 . 《盐铁论·错币篇》记载,“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未有盐铁之禁。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政府对盐、铁进行垄断经营。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治国理念的变化B.民间贸易的衰落C.经济政策的僵化D.国家治理的完善
8 . 据山东省博物馆的考古研究,西汉中期以后铁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多,既有犁、铧、镢、镰、臿、耙,又有用于播种的铁耧足及用于深耕犁沟的大型全铁犁。除农具以外,铁兵器最后代替了铜兵器。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政治因素是(     
A.边疆军事的需要B.盐铁官营的政策C.传统农业的转型D.王国问题的解决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高祖刘邦“令民铸钱”,揭开了西汉民间自由铸币的序幕。民间新铸钱与仍在市场流通的秦半两钱名义上的重量都是十二铢,但新铸钱实际只有三铢,一时间私销、改铸风起,币值大幅度下跌。虽历经文帝、景帝着力改革,但效果不彰。武帝时前后推行数次改革,甚至以皮币作为敛财的工具。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下令“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至此,五铢钱成为汉代法定货币,至王莽改制前而大变化。

——摘编自周艳常《试论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货币制度的变化并分析汉武帝推行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西汉货币制度的变革。
2024-02-2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精英联赛历史试题
2024·江西·模拟预测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以一千钱装为一畚,用其令、丞的印封缄)……钱善不善,杂实之(钱质好坏都应装在一起)。出钱,献封丞、令发用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不敢选择)。

——摘编自《金布律》

材料二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放弃了国家铸造铜钱的权力,开放私人制造货币……政府拿不出足够的铜来铸钱、发行货币,把货币的铸造和发行权交给有铜矿的地方势力。虽然吕后在位时曾收回铸币权,但汉文帝时又重新允许民间私铸铜钱。《西京杂记》第三卷也曾提及“吴王(刘濞)亦有铜山铸钱”。《古泉大辞典补遗》载:蒋伯斧所藏“高抑四铢”“临菑四铢”“阳丘四铢”“东阿四铢”“宜阳四铢”“姑幕四铢”,皆出于齐地。汉武帝在位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最后改铸五铢钱,主要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行放弃犯法的勾当,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汉武帝又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发行货币,从而防止了又一次恶性金融膨胀。

——摘编自边东平《西汉萌芽的金融膨胀与应对之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半两钱的相关规定。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铸币权的变化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024-03-28更新 | 84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