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36 道试题
1 . 以都护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在将僻远的西域地区纳入汉朝统治体系的同时,又保留了西域诸国的自治权。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管理模式适应了西域地区民族复杂的情况,可以使西域诸国均得到很好的治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汉朝民族政策具有包容性   ②西域都护府是军政合一的机构
③西域地区实行郡国并行制   ④汉武帝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024-05-29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联谊学校(“桐·浦·富·兴”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图为出土于新疆和田尼雅遗址的汉代炭精制桥纽方印,印文为篆文,分两行刻印“司禾府印”。同一遗址还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王侯合昏(婚)千秋万岁宜子孙”等汉字铭文蜀锦。这表明汉代(     

A.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密切B.扩大了郡国并行制度的范围
C.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D.已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 . 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秦朝焚书坑儒,重用韩非法家之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界“大一统”局面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确立的这一过程反映了(     
A.思想主导了社会大变革B.中国从分裂走向了统一
C.儒家学说顺应时代潮流D.诸子百家逐渐走向消亡
4 . 文景时期,文人多集中在诸侯身边,故而作赋亦在诸侯,此时强势的诸侯多好奢贪乐,因此赋的内容包括颂赞和婉劝。武帝、宣帝时期,赋逐步脱离了与诸侯相关的元素,而单独为皇帝一人服务,内容多为颂赞式。这一过程反映出(     
A.士人缺乏社会责任B.专制皇权的加强C.汉赋成为官方文学D.社会阶层的流动
2024-05-2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5 . 汉武帝时,卫青以侍中身份“出入禁中、顾问应对”,后因其三次北伐匈奴有功,武帝“以青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上”,代行太尉职权。武帝临终时,又以侍中出身的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丞相之上,统领朝政。这反映出武帝时期(     
A.外戚势力控制朝政B.三公九卿制已经名存实亡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D.中枢权力运行机制的调整
2024-05-2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八)历史试题
6 . 董仲舒言道:“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汉初因“无为而治”.固守旧法而不知“更化”,内外之乱得不到有效治理,材料意在强调当时(     
A.汉承秦制的弊端较突出B.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强大
C.调整治国理念的必要性D.儒学自身发展遭遇瓶颈
7 .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载:“武帝时……设附益之法;阿曲附益王侯者,将有重法。”附益之法意在(     
A.加强中央权威B.维护社会稳定C.调和大臣矛盾D.提高行政效率
8 . 《淮南子》是汉武帝初期淮南王及其门客撰写的文集,该著作重新阐释了老子“公道”“正术”是“我无为,而民自化”的理念,认精神实质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权(推)自然之势”。这一思想(     
A.顺应了巩固封建专制的需要B.弥合了儒道间的价值分歧
C.强化了黄老学说的教化功能D.意在促进君民关系的和谐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像史料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包含了复杂的判断。下图被称为“凿空丝路的图像记忆”,但有一些明显的“错误”。

前汉 (即西汉)中宗 (汉宣帝的庙号)既获金人 (黄金制作的佛像)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

注:这幅壁画创作于初唐时期,是敦煌莫高窟第323窟的八幅佛教史迹画之一,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绘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壁画中的信息中找出两处史实“错误”,并就“错误”产生的原因分别予以说明。(要求:信息有效,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10 . 目前所见汉代诏书大都典雅温润,坦荡诚挚,既含风雨之润,又有君王之威。同时,汉诏亦多“惧词”,整体表现出唯恐德不配位的谨慎和克制,与秦始皇诏令的刚硬俊朗、气势凌人形成鲜明对比。出现这种不同的重要原因是(     
A.汉朝君主集权程度弱于秦朝B.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C.秦汉王朝建立路径存在差异D.内外局势日趋稳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