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1 . 国家治理关乎王朝兴衰,思想统一是内容之一。阅读材料一,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儒学上升到经学。至此,百家学说虽未完全消失,但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濡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公元前124年,建立太学,把儒家学说作为基本课程。在管理中他仍然依靠法家学派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汉武帝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摘编自《中外史纲要》《新全球史》等。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摘编自《汉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措施,并据此分析说明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2 . 材料   下表汉代教育领域的改革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到汉代教育领域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发展教育的政治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3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革故鼎新,大力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将原有79所私立高等学校全部改为公办。1952年下半年,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全国各地高校分期分批进行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工作,工科、师范、农林,财经院校和专业增多,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减少甚至被取消。同时实行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和毕业生统一分配,并将沿海地区一些高等院校的专业、系迁至内地组建新学校。到1953年,全国共有高等学较181所,初步形成学科、专业设置比较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摘编自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材料三   1977年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同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到2000年基本形成了两级(部委、省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韩梦洁、宋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制度安排与反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建国初期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2019-11-04更新 | 145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仲舒著《春秋决事比》,首次提出春秋决狱的审判方式,即当某一案件的审判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时,法官可以援引儒家经典中的思想来审判。而且在审判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论心定罪”,也就是重点分析行为人的犯罪动机。

书中有案例如下:甲的父亲乙与丙斗殴,丙用刀刺乙,甲随即用木棍打丙,不幸误伤了自己的父亲乙。有关此案的审判,董仲舒认为,父子是天地间最亲密的,看到父亲在和别人斗殴,没有不着急的。甲本意是拿着棍子帮父亲打丙,是为了救父亲。甲的行为并不是法律规定的殴打父亲情节,因此不应受到处罚。

——摘编自宋伟哲《西汉硕儒董仲舒的法律智慧》

材料二1649年,克伦威尔等下议员之所以选择公开审判查理一世的程序,不仅仅是为了遵守普通法传统、防止未来的暴政,更是为了让全世界见证他们进行的是正义的事业。审判查理一世的庭审节录:

国王查理一世:“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这是古老的、合法的世袭权力,我绝不会违背这项托付的。我也不会对新的非法权威作出回应,这违背了上帝对我的托付:所以你要先告诉我你们的权力来源,否则我无可奉告。”

法官布拉德肖:“法庭现在以英国人民的名义要你答复,因为英国人民把你选为国王的。……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国王的即位宣誓就意味着契约的开始履行。当然,先生,这一约束是相互的,你是他们忠实的君主,他们是你忠实的国民”。

——摘编自杰弗里罗伯逊《弑君者: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的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判甲无罪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指出查理一世和布拉德肖观念的不同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这种观念差异的原因。
2020-10-2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试吏法是秦朝政府通过某种测试的办法,选用地方基层有一定声望和见识的人,作为当地基层官吏的一种选任制度。实施办法主要是根据各地舆论反映,对地方的闲散人才进行调查、了解后,召集有关人,由县以上官员对其目测(外貌)口试(问几个问题),然后选较优者充实到当地县以下机构或基层组织中,担任吏员或乡长、亭长。泗水亭长刘邦就是以此种途径入选的。《史记》中说,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摘编自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

材料二   察举制是汉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具体做法,就是根据国家的不同需要,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察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期常举,一般每年一次,具体科目有孝廉、茂才(即秀才,东汉避光武帝讳改名)等;一类是不定期特举,具体科目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凡是地方推荐上来的人才,一般先在中央担任郎官,经过官场上的见习和初步锻炼,再根据其实际能力任命实职。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广川董仲舒对曰:“……仁、义、礼、乐,皆其具也。古之王者明于此,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摘编自《资治通鉴·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施试吏法的主要原因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试吏制相比察举制的创新之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的主张对汉代人才选拔的影响。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的价值观体系成型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主要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张主要是:抑黜百家、表彰六经、确立“三纲五常”、树立“春秋大一统”观……通过上述多方面的努力,汉帝国结束了先秦时期的“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局面,确立了儒家在帝国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的统治思想地位。

材料二   以“三纲五常”为主的价值观体系是中国宗法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并成为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这一“文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要超过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武功”。秦始皇治国片面使用“严刑峻法”,结果秦帝国二世而斩。汉武帝采用“儒道结合为主,兼取其他思想(如法家)”的方式治国,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并延及周边地区。

——以上材料摘编自薛力《汉代如何构建价值观体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推行的思想文化政策。
(2)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汉武帝实行“文治”的影响。
7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2014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他提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摘编自2014—2015学年度《时事》第二期


(1)材料一中的三位思想家分别是谁?
(2)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是什么?这一主张对儒学的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2019-08-20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2015年1月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汉礼的变迁

时期概况
汉高祖时期“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叔孙通“大抵皆袭秦故”,以致被鲁之儒生斥为“不合古”,最终“未尽备而通终”
文景时期都有过重新制定礼仪制度的讨论,均未能付诸以行动
汉武帝时期即位之初就显示出对礼制的极大兴趣,但“会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其事又废”。窦太后去世之后,汉武帝对礼制的强化,“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泰)山,定宗庙百官之仪”,“天人感应”的色彩强烈
汉宣帝时期儒家学者纷纷通过解经注礼的方式著书立说,表达自己对礼的看法,从而开始了对礼学的再创造过程
自西汉元帝起事事以循古为善,从而掀起了西汉后期礼制的“复古”思潮

——摘编自李若晖《久旷大仪:汉代儒学政制研究》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0-02-20更新 | 317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统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国先民在天人关系上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材料二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

材料三   董仲舒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真正综合,建构起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为西汉封建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政治举措上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理论和实践活动,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促进了西汉王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西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于首奎《两汉哲学新探》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商到西汉时期中国先民在天人关系上的认知变化,并简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理论和实践活动的积极影响。
2020-02-1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汉武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海内初定,子弟少(年少),激秦孤立亡(无)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

——班固《汉书·高五王传》

材料二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三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但是,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

——摘编自成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大封同姓”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此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采取的对策,其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的原因。结合所学,归纳汉武帝奉儒学为正统的措施。综上所述,西汉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