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做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推行的思想文化政策?
2021-10-19更新 | 820次组卷 | 45卷引用:2012-2013学年江西省新干二中高二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2 . 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B.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2021-08-05更新 | 1161次组卷 | 68卷引用:2016-2017学年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3 . 刘邦一入关中便废除秦朝苛法;高后元年,“驰商贾之律”;文帝十三年“除肉刑法”“除田之租税”。以上史料可以用来说明汉初
A.儒家仁爱思想的普及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C.适应时代的治国之道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弃
2020-09-21更新 | 464次组卷 | 17卷引用: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1届高三9月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B.崇尚节俭C.轻徭薄赋D.民贵君轻
2019-03-18更新 | 2664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大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无为而治”
记述出处
(汉初)“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初)“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史记·萧相国世家》
“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史记·吕太后本纪》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遏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史记·平淮书》
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B.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C.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
D.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
2018-05-18更新 | 735次组卷 | 1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临考冲刺(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汉初,陆贾因经常称引儒家典籍被刘邦批评。陆贾以历史兴亡为例大力劝说刘邦,促使刘邦转而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义的《新语》十二篇。这反映当时
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B.儒学地位得以提升
C.外儒内法成为君臣共识
D.焚书坑儒余波未了
8 . 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论,可能需要依据
A.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
B.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
C.焚书令、秦朝速亡、科举制度
D.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