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西汉中期,《大戴礼记·本命》有这样的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妇有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由此知,“七去三不去”的婚姻原则(     
A.受社会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B.旨在维护女性合法权益
C.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D.是法家思想的具体体现
2022-11-3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董仲舒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否定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做法,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主张,并设太学、郡县学。该变革(       
A.有利于尊师重教传统的形成B.使儒学法律化由此发端
C.奠定了三纲五常的理论基础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2022-11-20更新 | 228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52校联考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汉武帝时“少能以化治称者,惟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兒宽”“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到汉宣帝时,贤才通过明经和对策方式被擢用者所占比重最多,这表明汉中期以来(     
A.确立了外儒内法的指导思想B.形成了儒学主导的统治秩序
C.延续了汉初统治的治国之策D.开创了以德治国的治理模式
2022-11-08更新 | 230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九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是《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载的公元前2世纪后期以来,儒家以外诸子著作数统计表,该表反映出汉代(       
名称阴阳纵横小说
372110761220915
99336921736861074031141380

A.各家思想流派百舸争流、齐头并进的局面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并未施行
C.尊崇儒术背景下诸子思想的流传与发展D.统治者选择性地采纳了尊崇儒学的建议
2022-10-29更新 | 299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桑弘羊是汉武帝时期重要的经济主政者。他认为“令者,所以教民也;法者,所以督奸也。令严而民慎(惧),法设而奸禁。网疏则兽失,法疏则罪漏,罪漏则民放佚而轻犯禁。”他还指出,应该“春夏生长,利以行仁,秋冬杀藏,利以施刑”。桑弘羊的见解(     
A.蕴含了儒法相适的理政思想B.意在促进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
C.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融合D.源于天人合一观念的现实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司马迁自叙其所著《史记》宗旨时有“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之言。东汉学者班彪则认为《史记》“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班彪对《史记》的认识反映了东汉时期(     
A.民众生活水平提高B.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化
C.社会等级差异明显D.经世致用的治史传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原来在西汉初年占优势的道家黄老思想,虽然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让位于神学经学,但本身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在民间传播,势力逐渐壮大,对东汉以后思想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执行得不彻底
B.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C.道家思想因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儒家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在东汉开始发生了动摇
8 . “周公辅成王”是著名的历史典故。山东嘉祥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很多呈现周公为成王行冠礼继王位,大臣们跪伏于地或俯身恭立,以彰显成王尊严(如图所示)。这反映出,汉代(     
A.崇尚周代礼乐制度B.山东仍实行分封制度
C.君臣伦理观念强化D.专制君主的权威下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殷朝素以天命自居,但最终被周所代,究其原因,在于“德”之有无。西周政权把天与德、德与刑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思想为指导,形成了“明德慎罚”、“刑兹无赦"以及“刑法世轻世重”的法律思想。周公认为,“慎罚”作为“德”的前提内容,执政者实施刑罚手段统治国家必须相当慎重,即“慎罚”,这样,西周创造了“以德配天”的家国伦理思想,并把“德"这一抽象的伦理道德范畴引入礼乐教化中,在周人看来,要想“享天之命”,不被“天命”鄙弃,必须以德治民,慎用刑罚,以民意关怀为旨归。

——摘编自赵索依《论西周明德慎行的提出对中国后世治国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西汉建国初期,经济萧条,国库空虚,这种局面迫使汉初统治者阶级深刻反思,他们检讨了法家“专任刑罚”、“重刑轻罪”主张的弊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对儒学思想加以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荨儒术”的主张。他后来放弃战国以来所奉行的严刑峻法策略,改为“礼法并用”,以“德治”为主要手段,在借鉴西周德刑结合经验的基础上,董仲舒以阴阳五行理论和天人感应学说为指导,确立了“德主刑辅”的立法指导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肯定,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马作武《中国法律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并分析这一理念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周相比,汉武帝在治国思想上的变化,并简析这一治国模式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现代学者徐复观指出:“通观古今中外,学术与政治,必有一相当距离,使其能在社会上生根,学术乃有发展可言,政治乃能真得学术之益。所以仲舒一时的用心过当,终于是贻害无穷的。”该学者认为汉代(     
A.学术研究背离孔孟之道B.治国主张脱离现实政治
C.传统信仰体系亟待重建D.儒学沦为政治统治工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