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改革的成功往往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在秦变法前后共二十一年,“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白寿弃主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是对历史上哪一事件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孝文帝亲政后,又采取迁都洛阳、马服装、改汉址、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
2022-11-0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拓跋鲜卑本是游牧民族,北魏建国后开始发展农业,到孝文帝时期,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模式。随着经济转型,法律制度也发生相应变化。北魏太武帝修改律令,规定:“大逆不道腰斩,诛其同籍,年十四以下腐刑,女子没县官。害其亲者,轘之。”太和十一年(487),孝文帝下诏:“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逊父母,罪止髡刑,于理未衷,可更详改。”北魏前期游牧经济下,官吏依靠班赐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物资,班赐的最大来源是掠夺战争。为了约束官吏,整治秩序,北魏设置赃罪,但贪污仍屡禁不止。孝文帝时期,实行班禄制,为官吏发放俸禄。盗罪在历史上由来已久,至迟在西晋时“盗”有了法律意义上的概括。拓跋氏隆兴之时,规定:“盗官物,一备五,私则备十。”太武帝以降,对于盗取官财的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盗劫官私财物者流放至边地,甚至处以死刑。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亲自勘定流刑:“诏群臣于皇信堂更定律条,流徒限制,帝亲临决之。”流刑自此入律成为正刑。这一系列措施,适应了经济转型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为北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姚周霞《转型前后北魏经济变迁对立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法制改革的背景。
3 . 初唐史学家李延寿著成《南史》和《北史》,宋人所修《新唐书》称“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因“《南史》以王谢分支,《北史》亦以崔卢系派”,清代《四库全书》评说其“惟以姓为类,分卷无法”。这能印证隋唐以后(     
A.门阀政治影响日趋衰微B.史书编写依赖私家著述
C.社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文献体例标准渐趋严密
2022-10-21更新 | 414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东晋政府为了照顾侨户“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的心理,没有把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在南方的侨户编入当地土著户籍,“不以黄籍籍之,而以白籍,谓以白纸为籍,以别于江左旧来土著也”。这一状况导致(     
A.户籍体制的混乱B.中央权力的削弱
C.赋役制度的瓦解D.郡县制度的崩溃
2022高一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A.书法艺术成熟B.北方民族交融C.江南经济开发D.南北政权对峙
2022-07-06更新 | 263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2022-2023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2022-05-30更新 | 2542次组卷 | 27卷引用:天津市五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透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融合过程,其中最主要的推动力是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之间的互动(不同文明如何协调自身,如何呼应对方,如何选择文明的发展方向)。……虽然在人口和物产上,农耕的“禾的世界”一直拥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草原的优势在于以骑兵为主的强大军事力量,这足以使草原与华夏成为对等的两大区域文明,忽视任何一方区域文明的影响力和历史贡献,都无法清晰解释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摘编自波音《草与禾——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

注:作者波音所说的“草的世界”(草原文明)是较为广义的概念,包含了北方蒙古草原及其两侧的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或者粗略地说,是长城之外的区域。“禾的世界”(华夏文明)同样不止包含了狭义的平原农耕区,而是指长城之内,以农耕平原为主干,囊括了山川河湖的区域。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与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2022-04-30更新 | 662次组卷 | 7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下表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几次人口流动情况
318年石勒徙羌羯降者10多万落于冀州
329年石虎徙氐,羌15万落于司、冀二州
349年河北大乱,流民20余万渡河投奔东晋
398年拓跋珪徙幽冀等六州吏民杂夷10余万充实代地(今内蒙古一带)

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B.人口迁徙促进阶级流动
C.北人南迁促进南方开发D.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2022-03-24更新 | 32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02(天津卷)
10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广汉语与汉字,把汉语作为官方语言予以确定,把汉字作为官方文字进行使用推广,禁止鲜卑语的使用。该做法
A.瓦解了士族阶层B.促进了经济发展
C.推动了民族交融D.激化了阶级矛盾
2022-01-21更新 | 397次组卷 | 19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