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鲜卑族进入中原以前,其社会形态一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可以说是“魏初风俗至陋”。进入中原以后,由于鲜卑贵族内部奴隶主保守势力的存在,这种封建化转化是十分缓慢的。原先迁徙式的游牧经济进入中原后逐渐弱化,封建农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他不可能同落后的经济制度平等相处,这两种经济所代表的阶级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北魏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以占少数的鲜卑族人来统治占大多数的汉人和其他民族人,尤其是以一个落后的民族来统治比他先进的民族,其间反差,势必导致民族间的隔阂。因而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与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孝文帝时期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摘编自龚荫《试论北魏封建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内容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材料:魏晋南北朝官吏考课废弛严重,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从吏治着手,按守宰任期“治绩”好坏为定,不拘年限。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发布《外考令》作为改革吏治的依据。北魏太和改制与当时官品格式变化相适应,官吏考课之赏罚与官品、官阶结合起来。北魏官分九品,品有正从,复次分阶,共九品十四阶。考课上中者,即可升一阶,考为下弟者,其罚亦以一阶为限。北魏官员考课要记录在案,存于尚书省,谓之考簿。考课之赏罚与官品紧密结合,明确规定升降均以一阶为限,百官以考课定阶,再以阶授官,这无疑较前代在考课制度上的大进步。北魏在继承魏晋旧法的同时,比前代考课制度增添了新的内容,促进了考课制度的发展,为隋唐考课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魏晋》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太和改制官吏考课制度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太和改制官吏考课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2-05-09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英雄,乃如刘劭所言:“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主儁谓刘表曰:“曹公,天下之雄也,必能兴霸道,继桓、文之功者也。”184年,黄巾大起义,各大军阀趁机打劫,个个窥机夺权篡位,董卓、袁绍等大军阀都想称帝,但曹操只做丞相,辅佐汉帝。曹操把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种,都采用军事编制组织农耕,都为供应军粮而兴办。曹操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早在汉代末年,曹、孙、刘三大政治集团形成的时候,曹操已被斥为汉贼。周瑜谓:“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刘备在给汉献帝的奏章中称:“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孙、刘政治集团所极力攻击的。

——摘编李思达《曹操形象演变》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曹操在当时为人称道和攻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对曹操作出评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的法律形式是律、令、科、比。与后代相比,汉律还存在着律令不分、礼律杂糅的问题,这说明汉律是原始粗糙的。而魏晋法制实现了一个重大进步,魏明帝制成魏律18篇,尽量把刑法的条文纳入其中;晋武帝时又制订了《泰始律》20篇,由此使“律”的内容集中于刑律,行政制度的内容另行置于“令”中,即置于《晋令》40卷中。汉代律、令不分的问题,至此大为改观。晋朝还制定了《晋故事》三十卷,是各个官署的日常行政规程;还制定了“晋礼”,是王朝各种礼制的汇编、帝国所依赖的各种典章,其部类划分大为合理化。唐朝的法律分律、令、格、式四类,“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物程事”。从汉代“律、令、科、比体制”到隋唐律令格式体制,魏晋、南朝的进步构成了中间环节之一。此外,晋代法学家张斐、杜预为律作注,使法律概念大为规范化。

——摘编自阁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明太祖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为口号,推翻了元代的统治,建立了明朝。明代建立政权合法性的基础即在于宣称要恢复以唐宋为代表的正统文明,除了在正统王朝谱系的建构、传统礼制的重塑等方面加以着力之外,在法律制度上,明代也强调以唐宋为榜样,力图重建唐宋时期的律令体系。应该说不仅明代的《大明律》是“准唐之旧而增损之”,其令也是沿袭了唐宋一脉的令典和单行令的。《大明令》为令典,在篇目上采取六部分类,在内容上不仅有唐宋令中已有的吏治、礼仪等规定,在刑令部分则规定了诸多刑事处罚的原则,如“十恶”“八议”“刑具”“留存养亲”等。除此之外,明太祖还颁行了不少单行令,用于补充律典和令典规定制度的细节。

——摘编自李贵连《从令到例:论明代律例法律体系的生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法律同明代法律的相同之处,并分析魏晋时期法律体系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明太祖法律体系改革的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晋南朝的江南经济,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农、工、商依次发展的基本格局,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首要地位。与汉魏相比,此期铁犁、牛耕已逐渐普及,作物种类增多,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较为突出的是纺织、冶铸、造船、制瓷和造纸业。这一期间,商业仍相当活跃,海外贸易和国内的南北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市场也有相当的规模。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广泛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各地形成许多新聚落。移民浪潮对东晋南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土地开发,产生了殊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童超《东晋南朝时期的移民浪潮与土地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再看朱子对于诸葛亮的讲法:“诸葛孔明大纲资质好,但病于粗疏。”“武侯即名义俱正,无所隐匿,其为汉复仇之志如青天白日,人人得而知之。”“孔明本不知学(法家思想),全是驳杂了然却有儒者气象,后世诚无他比。”而朱子所重视的则是诸葛亮“一出于公”“以义为之”的心智。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朱子非但赞美诸葛亮的资质,对他的“本领”也是相当肯定的。“本领”是朱子论历史人物的重要概念,“本领”如何是朱子评论历史人物高下的重要标准。朱子认为“品藻人物,须先看他大规模,然后看他好处与不好处”,在此基础上“方定得优劣”。

——摘编自张元《评朱熹对历史人物的看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对诸葛亮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熹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2022-03-2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前期,官员因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而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官员之间收入严重不平衡。地方官员截断官物、搜刮掠夺、经商射利,甚至为了谋取暴利“逼民假贷”,以致严重危及统治。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开始“置官班禄”,施行“以品第各有差”的俸禄制度。孝文帝保留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之制,同时又具体和细化了官品的区分,形成了五大阶梯的官俸差别。这一时期以帛计俸,按季发放,中央官员除了获得绢帛,中央财政还会给他们供给食料,如酒肉、谷物等。地方官员则享受“随近给公田”和“依户给俸”的待遇,即伴随均田制的推行而实行公田制度。孝文帝的俸禄改革达到了“厘整时务”的功效。

——摘编自徐研《俸廉关系之辨——北魏官员俸禄制度及其监察机制的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俸禄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俸禄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晋给予北方移民安置点以郡、县的建置,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称侨郡、侨县,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一时侨州至十数,侨郡至百,侨县至数百”,形成了州中有州、县中有县的“插花地”,同一地区出现了不同行政区划,造成地名系统的大混乱。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晋成帝时下令土断,将白籍用里伍形式重新编制,使之固着于土地上,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改籍当地州郡县。许多侨州郡县也被省并。但直到隋朝重新划定政区,大举省并州县,改州为郡、以郡统县,才根除掉侨置州县问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晋时期推行“土断”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晋时期推行的“土断”。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五年,“经始明堂,改营太庙(改变了鲜卑族的祖先崇拜观念)”。十六年,“告谥孔庙”。十七年,“车驾发京师,南伐……仍定迁都之计”。十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                                                                                     

——摘自《魏书·高祖纪下》

材料二   孝文帝在魏晋都城的旧址上,遵从《周礼》的规划格局营建洛阳城,改变了秦汉以前宫殿、苑囿的分散布局,将其集中建在中轴线上,此格局显示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为唐、宋、元、明、清的都城规划所沿用,还首创了里坊制的布局形制。       

——摘编自《华夏文明的核心——古代都城》

材料三   北魏时期的壁画

左图山西大同汉人宋绍祖墓壁画中的人物服饰,垂裙帽、圆领或交领长褶、束腿裤为胡服特点;右图河南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中,鲜卑贵族身穿宽袍大袖为汉服特点。



依据材料指出3项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概括北魏时期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材料   建立公众医疗机构,是古今通行、方便患者就医的最可靠办法。西周时期已有专门为贵族服务的医疗机构,但由官府成立的面向老百姓的医疗机构,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当时民间更需要医疗服务,南朝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建立“六疾馆”,救济、收养穷人。“六疾馆”并非专门的医疗机构,仅相当于现代的福利院。开办给老百姓看病的官办医院,则是少数民族鲜卑政权北魏(公元386一557年)设立的。北魏的”医改”创新突出地表现在解决民间看病的问题上。皇兴四年(公元470年),北魏便曾开展过临时性“送医上门”活动,派医生到“基层”,为患者免费看病、发药。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北魏创办了中国历史上首个面向基层的政府医疗机构“别坊”。别坊有别于为官员和贵族服务的“太医院”,是专门为看不起病的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北魏这套面向特定人群的“免费医改方案”,被称为古代中国医改史上“划时代的进步”。

——摘编自《中国古代人是如何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建立“别坊”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建立“别坊”制度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