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五年,“经始明堂,改营太庙(改变了鲜卑族的祖先崇拜观念)”。十六年,“告谥孔庙”。十七年,“车驾发京师,南伐……仍定迁都之计”。十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                                                                                     

——摘自《魏书·高祖纪下》

材料二   孝文帝在魏晋都城的旧址上,遵从《周礼》的规划格局营建洛阳城,改变了秦汉以前宫殿、苑囿的分散布局,将其集中建在中轴线上,此格局显示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为唐、宋、元、明、清的都城规划所沿用,还首创了里坊制的布局形制。       

——摘编自《华夏文明的核心——古代都城》

材料三   北魏时期的壁画

左图山西大同汉人宋绍祖墓壁画中的人物服饰,垂裙帽、圆领或交领长褶、束腿裤为胡服特点;右图河南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中,鲜卑贵族身穿宽袍大袖为汉服特点。



依据材料指出3项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概括北魏时期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材料   建立公众医疗机构,是古今通行、方便患者就医的最可靠办法。西周时期已有专门为贵族服务的医疗机构,但由官府成立的面向老百姓的医疗机构,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当时民间更需要医疗服务,南朝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建立“六疾馆”,救济、收养穷人。“六疾馆”并非专门的医疗机构,仅相当于现代的福利院。开办给老百姓看病的官办医院,则是少数民族鲜卑政权北魏(公元386一557年)设立的。北魏的”医改”创新突出地表现在解决民间看病的问题上。皇兴四年(公元470年),北魏便曾开展过临时性“送医上门”活动,派医生到“基层”,为患者免费看病、发药。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北魏创办了中国历史上首个面向基层的政府医疗机构“别坊”。别坊有别于为官员和贵族服务的“太医院”,是专门为看不起病的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北魏这套面向特定人群的“免费医改方案”,被称为古代中国医改史上“划时代的进步”。

——摘编自《中国古代人是如何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建立“别坊”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建立“别坊”制度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2019-01-30更新 | 2754次组卷 | 24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昆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三年

材料二: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四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实行三长制的作用有哪些?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有何关系?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2016-11-27更新 | 3150次组卷 | 42卷引用: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孝文帝是中国著名的改革家,其改革措施多次被后人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祖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今欲断北语,从正音。年三十以下,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推行策略如何?
(2)概括材料二中赵翼的观点。你如何理解赵翼这一观点?
2016-11-27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霍林郭勒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2016-11-27更新 | 2131次组卷 | 39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训

——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刘禹锡《名子说》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刘清史《戒子通录》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包拯《包拯集》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
清·张英《恒产琐言》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家训思想的内容(不得照抄原文)。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