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2019-06-08更新 | 6877次组卷 | 46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2019年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下列选项中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相符的是
A.发生了长平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等大战
B.时代特征是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C.江南区域动态开发完成,俗云“扬一益二”
D.隶草行楷等书体出现,伴随“书圣”王羲之名扬宇内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自《宋书》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
(2)据材料一、二,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江南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
2019-11-06更新 | 475次组卷 | 27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创新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检测历史试题
4 . 对秦汉和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得较为准确的是
A.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鼎盛与革新
B.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
C.创新与再造、传承与新变、集成与转型
D.倾覆与再建、辉煌与成熟、经世与玄思
2019-07-24更新 | 218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暑期自主学习检测历史试题
5 . 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其《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这说明
A.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B.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D.民族融合是导致民族消失的根源
2018-01-09更新 | 1054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检测历史试题
6 . 移风易俗是商鞅改革和孝文帝改革的重要着眼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 ·魏策三》


材料二 从服装和语言的改革说来,鲜卑旧服不合于“华夏衣冠”传统,也不适宜于中原农业社会的生活,鲜卑语言……不适宜于作全社会的交际工具。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古今言者,胥以为商君变秦,为废仁义而即暴戾,若由文而退之野。是岂知商君之为缘饰秦人戎狄之旧俗,而使渐进于华夏之文耶?凡商君之法,多袭秦旧,而非商君之自我作古。

                                                                                                         ——蒙文通《古史甄微 ·秦之社会》


材料四 此汉化政策其子孙遵行不替,及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其汉化程度更为增高,至宣武、孝明之世,则已达顶点,而逐渐腐化矣。然同时边塞六镇之鲜卑及胡化之汉族,则仍保留其本来之胡化,而不为洛都之所浸染……六镇鲜卑及胡化汉族既保持胡部特性,而不渐染汉化,则为一善战之民族,自不代言。

                                                                                                           --陈寅恪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国民风特点和中原看待秦国、北魏旧俗所体现的观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袭秦旧”与“进华夏”并举的措施;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北魏移风易俗的两种不同趋势。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时移风易俗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昆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三年

材料二: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四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实行三长制的作用有哪些?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有何关系?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北魏骑马武士图二孝文帝改革后的服装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1)从图一和图二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
9 . 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依据材料一、三概括在政治方面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的性质和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10 . 孝文帝是中国著名的改革家,其改革措施多次被后人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祖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今欲断北语,从正音。年三十以下,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推行策略如何?
(2)概括材料二中赵翼的观点。你如何理解赵翼这一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