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适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二十九

材料二 宏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通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甚至多向的。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根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几种方式。
(2)材料二中的“宏”是谁?请另举两例材料以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此次改革产生的深远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晋政府对待侨流的政策:建立侨郡县,承认流民为侨民,给予侨民以持白籍、免除税役的权利。到梁代,(姑孰)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吠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

——摘编自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徐光启文集》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于慎行《谷山笔麈》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田美土肥之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概括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
(2)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优势,获取功名,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根据材料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2020-11-22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材料二:(一位鲜卑族部落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三: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何重大意义?
5 . 唐前期的生机与活力是300多年“胡汉融合”的成果。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

——摘编自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从制度层面看,隋唐在典章制度上的因袭和创置,主要渊源于三条线索。其一,北魏、北齐系。其二,南朝梁、陈系。其三,西魏、北周系。上述三系对隋唐的影响虽错综复杂,但毋庸置疑的是,隋唐制度传承因革的来源既非纯粹的汉族传统,亦非完全的胡人旧俗,而是在民族融合基础上形成的“混合品”。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唐前期在中央官制和赋税制度上对魏晋南北朝制度的继承和创新。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比较艰难的一个时期。《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处处有寺,江南佛寺之盛,也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诗句为证;道教的行为规范,承袭儒家伦理道德,显示了本土宗教的色彩,借用了佛教的制度仪式,超越了民间信仰的有限格局。东晋时,道教的一支——天师道盛行于滨海地区,高门如王羲之的家族,都世奉天师道。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据《北史·魏本纪》载,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二年,“初令五经群书各置博士,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孝文帝拓跋宏继位后,北魏汉化运动进入高潮,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行改革,包括建立新制度、改姓氏、用汉语、迁都城……他曾以冯氏丧事破鲜卑旧规,为其服丧三年,大兴儒家丧服之礼。

——摘编自田照军、肖岚《魏晋南北朝儒学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发展艰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7 . 材料一   帝(孝文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昊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马丁路德另一个突出的贡献是于1522年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对整个德意志民族语言产生重大影响。它使基督教新教徒团结在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的周围,而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统一语言,增进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同一感

——宋志轶《德意志文化教育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语言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2)结合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分析他翻译德文《圣经》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和马丁路德语言改革在性质上的不同点和作用上的相似性。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自《宋书》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
(2)据材料一、二,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江南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
2019-11-06更新 | 475次组卷 | 27卷引用:浙江省北斗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对秦汉和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得较为准确的是
A.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鼎盛与革新
B.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
C.创新与再造、传承与新变、集成与转型
D.倾覆与再建、辉煌与成熟、经世与玄思
2019-07-24更新 | 218次组卷 | 19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塘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2016-11-27更新 | 3148次组卷 | 4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五校(SGCYG)2017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