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材料一 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吴文化,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楚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共同开发了长江中游地区。最后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视为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到了汉朝,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扩大为人口近6000万的民族,后来遂称汉族。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图 《元晖墓志铭》拓片及元晖墓志铭摘编


(1)依据材料一,概括华夏族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2)写出《元晖墓志铭》的具体史料类型。依据材料内容,具体说明《元晖墓志铭》可以印证哪些史实?
2 . 改革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相对落后的鲜卑族学习中原汉族,以谋求进步的一场少数民族汉化改革。在政治上,改革依照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种,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在经济上,将土地按功能分为桑田、露田两种。……同时在授还土地时对鳏寡孤独还给予适当的照顾。为了便于学习汉族,拉近与汉族世家大族的关系,孝文帝下令“拓跋”改姓“元”;“独孤”改姓“刘”等。孝文帝还曾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摘编自胡明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剖析》

材料三   熙宁、元丰(宋神宗的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安焘传》

(宋神宗熙宁六年冬十月)时在京诸军出戍还营,教阅多废忘。上初置内教场,训练有法,旬一御便殿,程其能否而劝沮之,人人奋励。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据材料一回答这是什么改革?主要措施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3)从材料三看王安石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4)综上所述,你从三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1-06-13更新 | 9554次组卷 | 6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初年,地方官吏多为武人,又没有俸禄,劫掠、贪赃之风盛行,流民聚众反抗频频。孝文帝时,官员考课制度确立。依《尚书》确定“三载一考”原则;将前代笼统的“仰列殿最”细化为三等七品,政绩优劣皎然有别;“考即黜陟”,“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者守其本任”。外考令明文规定:“每岁终,州镇列牧守治状,及至再考,随其品第,以彰黜陟”,“治状”主要包括劝课农桑、流民归附、开建学校等多方面政绩。五品以下中央官员的考课由尚书负责,五品以上的则由孝文帝“亲与公卿论其善恶”。

——摘编自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时期官员考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官员考课制度的作用。
5 . 中国古代交通与政治变动

材料

时期运河状态唐朝的政治变动
唐初大量物资由江淮运抵洛阳后,再走八百里陆路转运到长安。运费昂贵,交通不便唐高宗在位期间,七次行幸洛阳,有一半时间在洛阳处理政务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后宰相裴耀卿实行分段运输,江淮粮食运抵洛阳后,江南船返回,粮食储存在当地粮仓中,待时机成熟,用当地船西运。韦坚于渭水之南开凿漕渠,永丰仓和三门仓的粮食可直抵长安唐玄宗从此长期住在长安,不再东幸。唐朝国势昌隆
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导致运河淤塞废弃;运河周边绝少人烟,劳动力缺乏;盗贼和跋扈军人掠夺物资中央政府虚弱无力,粮价高涨,社会动荡
唐代宗、德宗时期中央与藩镇冲突不断,藩镇时常切断运河交通线中央政府财政艰难困窘,粮食恐慌
唐德宗后唐朝政府在运河枢纽徐州、汴州驻扎重兵,竭力控制运河交通线,委任重臣治理。运河运输时断时续唐朝统治得以延续

——据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隋唐大运河对维系唐朝统治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运河状态和唐朝的政治变动之间的关联性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目的是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均平赋税负担,进而达到赋税平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公元5世纪之末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汉化运动,举措奇特,为中外历史所罕见。他于公元493年决意迁都洛阳,翌年颁诏施行。……若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者”,免官。……(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汉化运动的举措及其历史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冲(450498年),字思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西凉李禹之曾孙,史书称其“协契圣主,佐命太和(孝文帝的年号),位当端揆(指相位),身任梁栋,德治家门,功著王室”。他从小诵习儒家经典,加之他出身于帝王世家,耳濡目染,对传统的封建典章制度十分熟悉。入魏后,他受到冯太后和孝文帝的赏识与信任,从“典禁中之事”的秘书中散屡迁至尚书仆射,“恩宠日盛,赏赐月至数千万”。太和初制定的刑律还较为粗疏,有不少阙漏之处,孝文帝在迁都洛阳的前夕,再次制定新的律令,“及议礼仪律令,润饰辞旨,刊定轻重,高祖虽自下笔,无不访决焉。”“(李)冲机敏有巧思,北京明堂、园丘、太庙,及洛都初基,安处郊兆,新起堂寝,皆资于(李)冲”,誉之为“一时之秀”。李冲在太和年间的二十余年仕宦生涯中,执枢衡,总朝务,参与制定了北魏政治制度、礼制、官制等方面的改革,是孝文帝太和改制中的具体谋划者和决策者,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家。

——摘编自施光明《略论北魏政治改革家李冲的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概括李冲的主要事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冲成为北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的原因。
2021-04-0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特点概括正确的是
①封建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但最终趋向统一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南北朝后期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③民族融合形成又一次高潮,长江、黄河流域民族间差异逐步消失
④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在秦汉文化和隋唐文化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④
2020-10-19更新 | 26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侨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材料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西魏政权的实际控制者字文泰自537年起逐渐确立府兵制,形式上采取鲜卑旧日的八部之制,建立起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的组织系统,府兵即通过军府募集的兵士。柱国、大将军各私其兵,六柱国各督二大将军,每个大将军领两个开府,但宇文泰以嫡系在其内部作了牵制分割,并将各派系首领由单纯的军事首领上升为西魏朝廷的政治贵族,使柱国逐渐脱离军旅。与府兵制相配合,宇文泰令鲜卑族恢复胡姓,并通过给部分汉族豪族赐姓劝诫人们使用胡姓。赐姓时常伴随有“进位xx”“迁xx”,使其官职升迁。被赐姓者大都是“乡望”,与赐姓相配合的还有将汉族诸将的山东籍贯改为关内郡望。与此同时,宇文泰通过承认徘徊在东、西魏的地方“望族”统领的乡兵,授予这些统领乡兵的“望族”以都督、帅都督等名号,“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将其纳入府兵系统之中,后进一步扩大为征发均田户从军,“以民之有材力者为之”,汉族兵成分愈来愈大。据成书于贞观年间的《周书》载,北周太祖宇文泰“百度草创,施约法之制于竞逐之辰,修治定之礼于鼎峙之日,下肃上尊,疆场屡扰而内亲外附”。

——据杨翠微《论宇文泰建立府兵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宇文泰实施府兵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宇文泰实施府兵制改革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