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

——《史记·货殖列传》

【翻译:江南地区,地域广阔而人口稀少,以稻米为饭鱼为菜,意指吃米饭和鱼,(那里的人们)依然用最原始的火烧树林种植,和从事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不用通过买卖交易就可以自给自足。(加之他们又)不懂得积攒聚敛剩余农作物,从而无法应付灾年,因此都很贫困。】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 .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一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浪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原地区长期都是政治中心所在,经常沦为大规模的战场,陷于长期混乱。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就会有大量人口迁往江淮之间、四川盆地、长江以南以至珠江流域,也有一些迁往北方其他较安定的边疆地区。这类移民不仅数量大,迁移时间和地点集中,而且包括大批贵族、官吏、地主、文人,甚至皇室成员,以及为这些人服务的艺人、工匠、商人、武士等。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特殊技艺、行政治理经验和经营管理能力,因而对南方及其他迁入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都产生很大的影响,最终导致了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整理

材料二   东晋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移。移民浪潮对土地开发的引发、扩展与催化作用主要表现在: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创造比过去有效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为发挥三个方面军(北方移民、南方汉族土著人民与少数民族人民)的作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大大加快了开发速度,拓展了开发的规模。

—摘编自童超《东晋南朝时期的移民浪潮与土地开发》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原地区移民浪潮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移民浪潮”对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帝王的奉老之举,是对鲜卑早期的“贵少贱老”习俗的变革。孝文帝即位后养老抚恤的对象,除了高龄老者还包括“鳏寡孤独”之人。479年,“诏宫人年老及疾病者,免也”。480年,诏会“京师耆老、赐锦彩、衣服、几杖、稻米、蜜、面,复家人不徭役”。487年,诏曰“孟冬十月,民闲岁隙……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失和、妻柔”。493年,孝文帝出巡车驾至肆州、并州,首次对庶民年长者赐爵。为此还逐渐明确了赐予爵号的等级与年龄。考虑到年老体弱需要家人的照顾,对应出现了减免或减轻本人及子女的力役、刑罚等诏令。先秦两汉均有赐“几杖”以示殊荣之礼。496年,孝文帝诏京畿内年高老者赐予鸠杖。与汉化革新措施伴随的“奉老恤贫”之举,客观上使华夏文化礼仪得以流传至北方。

——摘编自王洁《践行与传承:北魏孝文帝之“奉老恤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奉老恤贫”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奉老恤贫”的意义。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塑造华夏正统过程中,北魏政治文化具有特殊性,其礼仪仍保留有拓跋鲜卑旧俗,但北魏吸纳华夏礼仪、开创新局的态势不容小觑。虽偏安江南,东晋南朝在礼仪制度上居于优势地位,仍以华夏文化正统自居。道武帝开国以后,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潜滋暗长。延至孝文帝,自觉塑造华夏正统的意识更为突出。中书监高闾认为判别华夷的标准在于是否“地据中夏”,具有鲜明的政治地理的概念。同样在文化标准上,北魏虽然有限度地承认南朝作为华夏政权的合法性,但以“中夏”自居,视南齐为“南夏”。由此可见,北魏正统观念存在地域与文化两种不同的判别标准,但无论具体标准为何,均凸显出孝文帝积极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强烈意识。

——摘编自赵永磊《争膺天命:北魏华夏天神祭祀考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有利因素。
(2)据材料概括北魏政治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政权塑造华夏正统产生的积极影响。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2022-03-2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1)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须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前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

——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元年诏群臣定律于太华殿,此后修律不断。其基本模式大体如下:对某方面事项,先下诏施行,同时将之修入正在制定的律或令。太和七年,孝文帝下律禁止同姓婚姻,理由是:夏殷不嫌一族之婚,周世始绝同姓之娶,我在本朝创立百年之际当政,应当考虑行使仁政。除《律》以外,对令的编纂是北魏立法的另一个重点。除均田令等,孝文帝还颁布了与官制改革密切关联的《职员令》《品令》。太和十六年又班新律令,大赦天下。太和十九年,在孝文帝亲自主持下,《太和律》汇编而成。宣武帝在孝文帝基础上,编纂成《正始律》。北魏建立之初法制相当落后,基础极其薄弱,而百余年后却实现了加速度、跨越式的发展进步,并最终奠定了隋唐法制的基础。

——据齐盛《北魏法制演进的文化因素》


(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影响。
8 . 根据材料及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适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十四县”,又派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资治通鉴》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相对落后的鲜卑族学习中原汉族,以谋求进步的一场少数民族汉化改革。在政治上,改革依照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种,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在经济上,将土地按功能分为桑田、露田两种。……同时在授还土地时对鳏寡孤独还给予适当的照顾。为了便于学习汉族,拉近与汉族世家大族的关系,孝文帝下令“拓跋”改姓“元”;“独孤”改姓“刘”等。孝文帝还曾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摘编自胡明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剖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唐时期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实质是什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1-06-13更新 | 9554次组卷 | 6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孝文帝在太和年间多次召集群臣,议定律例,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他削繁复之律令,除严酷之立法,或从简从宽,或"恕死从流",对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意义。他强调执法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

——摘编自简修炜、张耕华《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述论》

材料二   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高倡"营国之本,礼教为先"。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明礼仪、定制度、移风易俗运动,为"开导兆人,致之礼教"服务。北魏儒学大行。朝中论政议刑,不拘胡汉文武、官秩高下,人人尊崇引经据典。孝文帝强调治国"礼教为先",又主张"法为治要",先礼教是扬起仁政无敌于天下大旗,宣文德以惠天下;重法治是以公平之刑辅教化,刑斧在握,求臻"辟以止辟"。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既表明当权者对专制集权已经巩固之自信,也反映了对封建正统法文化的体认和吸收达到了新的水平。

——摘编自邓奕琦《论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