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9 道试题
1 . 示意图有助于呈现历史发展的概貌。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示意图,据图可以看出该时期(     
   
A.社会高度繁荣B.民族交融加深C.形成士族专权D.政权更迭频繁
2023-11-0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A)试题
2 . 图中的示意图清晰地展示了政权的更迭,其中序号分别对应的朝代是(     
A.西汉   西晋   北魏B.东晋   西晋   北魏
C.北魏   西晋   东晋D.西晋   东晋   北魏
3 .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势图。这一时期(     
A.耕犁基本定型B.民族交融加快
C.火药用于战争D.军阀割据混战
2022-11-1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研究发现,气温每变化1℃,我国的农作物产量就变化10%左右;年平均气温下降2.1℃,生物的分布区域就要南移2~4个纬度。如图所示反映了我国近三千年来的气温变化情况。以下可用此图解释成因的现象为(     

注:图中横线(23℃)代表2006年我国海面温度
A.秦始皇灭掉东方六国B.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
C.蒙古汗国大规模西征D.明朝初年政治中心北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图是河西地区魏晋画像砖墓壁画中的采桑图。该图可以直接佐证(     
A.孝文帝改革的举措B.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C.北方农耕经济发展D.当地的丝织业发达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北方的少数民族一直处于游牧的生活状态,在服饰方面,缺乏文化的积累,被称为“胡服”的衣服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在汉族的衣冠制度中,形质、质料、图案花纹、色彩及各种装饰品上都有着严格的阶级地位区分,其政治制度是强调尊卑贵贱的等级,这种政治制度是北魏统一北方后建立统治秩序所迫切需要的。在南北朝时期,对峙的南北双方都称自己为中国,而将对方视为夷狄,改造着装的旧俗,进行服饰改制,对于统治者而言也有着一种争正统的意味。太和年间,北魏孝文帝在服饰改革上实行了一系列的举措,制定出了冠服制度。孝文帝不仅制定了汉魏冠服制度,而且自己亲身穿戴并赐新装给大臣官员们。与此同时,他还监督平民百姓的服饰汉化的实践进程,如有不遵循汉化服制的百姓,孝文帝便会斥责地方官员。

——摘编自李晶《北魏“孝文改制”中的服饰“改制”》


(1)根据材料一,归纳赵武灵王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服饰改革的意义。
8 . 最初,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在嘉峪关新城,魏晋时期汉人墓室壁画中出现了“手持烤肉串的宾客”(下图),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图:嘉峪关新城魏晋时期汉人墓葬墓室壁画“手持烤肉串的宾客”
A.畜牧业逐渐向南方扩展B.商品经济影响民众生活
C.各地人民生活普遍富足D.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融
2023-03-27更新 | 251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魏晋服饰一直崇尚宽衫大袖,给人一种洒脱、自然、飘逸、含蓄以及内敛的美感。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如下图“采桑图”中人物的袖口处可见明显褶皱。劳动人民改良后的服饰(     
A.囿于纺织技术发展滞缓的困境B.彰显潇洒不羁的魏晋文人风骨
C.体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D.集中呈现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弥补兵源地士兵的不足,统治者往往会征用少数民族民众当兵,到了魏晋时期,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另外,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首领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内迁的事也是常有的,其目的是侵夺牧场和掠夺人口。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晋武帝时,塞外匈奴居住地发洪水,两万多匈奴人在河西宜阳城一带落户。“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大量的出土文物也表明各族民众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亲如一家。这个时期中原的服饰受胡服的影响大,头上戴冠的旧习渐改为使用头巾,文人用以表示风流,军事将领则以为儒雅。周瑜“羽扇纶巾”流传千载,即为当时风习,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刻《竹林七贤图》就是明证。

——摘编自张德文、陈雪良《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的影响。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