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 道试题
1 .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衣冠号令,华夏同风”“迁都洛邑,修建孔庙祭孔”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请回答:依据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2022-02-1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叶城县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建国以后,道武帝、太武帝均进行过规模较大的立法活动,到文成帝时期,北魏法律呈现出严密苛刻的倾向,社会动荡日益严重。孝文帝拓跋宏从小饱濡儒家传统,接受了荀子“礼法并施”“王霸兼用”的治国思想,在继位后对北魏原有的法律进行了更新与修改。孝文帝总结了历朝历代立法与执法的经验教训,他扼腕叹息于秦始皇由于苛政苛法所导致的二世而亡,因此,他“润饰辞旨,刊定轻重”,亲自主持了法律的起草润色,最终制定了《北魏律》。该法律一共20篇,篇目可考据的有刑名、法例、官卫、违制、户律、厩牧、擅兴、贼律、盗律、斗律、系讯、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15篇,条目简明扼要,体例严谨。《北魏律》被隋唐王朝所沿用,在历史上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刘文辉《推进民族大融合的改革者孝文帝》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法律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法律改革的影响。
3 .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一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浪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原地区长期都是政治中心所在,经常沦为大规模的战场,陷于长期混乱。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就会有大量人口迁往江淮之间、四川盆地、长江以南以至珠江流域,也有一些迁往北方其他较安定的边疆地区。这类移民不仅数量大,迁移时间和地点集中,而且包括大批贵族、官吏、地主、文人,甚至皇室成员,以及为这些人服务的艺人、工匠、商人、武士等。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特殊技艺、行政治理经验和经营管理能力,因而对南方及其他迁入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都产生很大的影响,最终导致了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整理

材料二   东晋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移。移民浪潮对土地开发的引发、扩展与催化作用主要表现在: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创造比过去有效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为发挥三个方面军(北方移民、南方汉族土著人民与少数民族人民)的作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大大加快了开发速度,拓展了开发的规模。

—摘编自童超《东晋南朝时期的移民浪潮与土地开发》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原地区移民浪潮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移民浪潮”对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帝王的奉老之举,是对鲜卑早期的“贵少贱老”习俗的变革。孝文帝即位后养老抚恤的对象,除了高龄老者还包括“鳏寡孤独”之人。479年,“诏宫人年老及疾病者,免也”。480年,诏会“京师耆老、赐锦彩、衣服、几杖、稻米、蜜、面,复家人不徭役”。487年,诏曰“孟冬十月,民闲岁隙……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失和、妻柔”。493年,孝文帝出巡车驾至肆州、并州,首次对庶民年长者赐爵。为此还逐渐明确了赐予爵号的等级与年龄。考虑到年老体弱需要家人的照顾,对应出现了减免或减轻本人及子女的力役、刑罚等诏令。先秦两汉均有赐“几杖”以示殊荣之礼。496年,孝文帝诏京畿内年高老者赐予鸠杖。与汉化革新措施伴随的“奉老恤贫”之举,客观上使华夏文化礼仪得以流传至北方。

——摘编自王洁《践行与传承:北魏孝文帝之“奉老恤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奉老恤贫”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奉老恤贫”的意义。
5 . 魏晋时期是一个大分裂大动乱的时期,也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削弱,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西晋末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八王之乱中,借夷狄以平中国,匈奴、鲜卑、羯、氏、羌得以入主中原,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少数民族纷纷各霸一方。

——摘编自尹辰《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成因及其后果》

材料二   羯族人石勒建立了后赵国,重用“博涉经史”的汉族人张宾为谋主,言听计从;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还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并且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来选拔官员;前秦苻坚任用寒门人士王猛,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文化,并亲临太学,考查学生的经义优劣,奖励儒生。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畜牧及与其有关的生产技术也传到了中原地区。《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等牲畜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且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胡语、胡戏、胡歌、胡乐、胡舞等也广泛流传开来。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国家分裂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经过商鞅变法,使偏僻落后的秦国变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

——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公元73年窦固用兵西域始,东汉便将屯田与戍边结合,沿军事攻略路线进行屯田,以保障西域用兵的军粮供给,至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结束。屯田区域从东疆靠近河西的伊吾、柳中、金满三地逐步延伸至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主要在高昌、金满、疏勒、精绝、于阗、楼兰等地。在这100多年中,以河西为重心并随着东汉在西域战争的进程,屯田区沿战略要地逐次展开。东汉屯田西域基本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西域的使者和商人云集于此,丝绸之路成为文化聚汇交流之路。

——摘编自于莎莎、张安福《东汉西域屯田“三废三置”与西北边疆安全研究》

材料二 魏晋时期,由于内地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状态,各王朝无力如汉代那样经营和管理西域。这一时期,内地各政权在西域的屯田范围主要集中在西域东部的楼兰、高昌等地,屯田和统治中心从渠犁东移至楼兰地区,亦无法控制整个西域。有研究者认为:“魏晋十六国时期的西域屯田,与其说是为了捍卫中原王朝的西北边陲,毋宁说是为了保护河西大族的经济利益。”

——摘编自王欣《魏晋西域屯田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西域屯田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魏晋时期西域屯田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2-07-0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须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前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

——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9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周三族的起源、兴起、所在地域等皆不相同,但是夏商两族却认为他们的祖先的起源与兴起和所在的地域都是在大禹所奠定的疆域内,赞奉大禹所开拓的禹绩。此外,中国之称,最早见于周初武王和成王之时,按照《说文》的解释,夏,中国之人也,是指认同为夏人和继承夏文化的人。这样,到西周已经发展为民族的名称。在西周,原属不同来源、不同部落集团的祖神,已纳入同出黄帝的谱系之中,这便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经济、文化方面,夏商周本来比较接近,都以农业为主,其先民都以粟、黍为主要农作物。青铜技术在夏代开始发达,商周达于鼎盛。文化方面殷墟甲骨文字与周原甲骨文字及商、周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同属一文字体系,都是汉字构字六种方法齐备的成熟文字,呈现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又一重要特征。

——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材料二   匈奴、鲜卑、羯、氏、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以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的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以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越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夏商周三族交融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2022-02-17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晋南朝的江南经济,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农、工、商依次发展的基本格局,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首要地位。与汉魏相比,此期铁犁、牛耕已逐渐普及,作物种类增多,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较为突出的是纺织、冶铸、造船、制瓷和造纸业。这一期间,商业仍相当活跃,海外贸易和国内的南北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市场也有相当的规模。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广泛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各地形成许多新聚落。移民浪潮对东晋南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土地开发,产生了殊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童超《东晋南朝时期的移民浪潮与土地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