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北魏时期著名叙事诗《木兰诗》中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诗中的“天子”“可汗”同一人,但又分别是汉民族和游牧民族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这种现象反映出
A.诗人用词混乱,指代不清B.北魏时期民族交融加强
C.北魏政府有大量汉族官僚D.北魏已经统一黄河流域
2021·全国·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图1、图2为南北朝时期的文物图片,由此可知

图1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浮雕北魏《皇帝礼佛图》 图2 河南邓县南朝墓出土“军人着绔褶”画像砖
A.北魏汉化改革彻底B.华夏认同观进一步发展
C.胡服更具有实用性D.民族交融助推服饰变迁
2021-04-20更新 | 352次组卷 | 7卷引用:2020年天津高考真题历史变式题
3 . 下图左侧描绘的是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中之“舜”的形象(垂裙帽、窄袖为胡服特点),右侧为河南洛阳北魏孝子石棺画像中“舜”的形象(宽袍大袖为汉服特点)。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背景是
A.传说人物的形象具有地域差异B.鲜卑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生活
C.民间绘画风格发生了重大转变D.北魏孝文帝改革提倡改易服饰
4 . 北魏孝文帝太和四年诏曰:“朕方欲兴灭国于旧邦,继绝世于刘氏”,宣称北魏承继汉朝。太和十五年孝文帝又称“晋既灭亡,天命在我”,遂摒弃十六国政权,直接承继晋朝。孝文帝此举意在
A.消灭其他政权统一中原B.形成南北朝政权的并立
C.剥夺鲜卑贵族政治特权D.树立北魏王朝正统地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北朝时期,胡人和汉人墓志的追祖方式,均集中出现了将祖先追溯至华夏炎黄等上古神话人物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士族世系源远流长B.儒学独尊得以确立
C.民族交融得到发展D.墓葬形制趋向统一
2021-03-31更新 | 358次组卷 | 7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天津卷)02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北魏献文帝即位后大力遏止汉族官僚、重用鲜卑贵族,遭到群臣和冯太后的反对,被迫传位给孝文帝。冯太后逝世时,孝文帝失声痛哭,“朕的祖宗只专意武略,未修文教,是她老人家教导朕学习古道”。据此判断
A.献文帝曾对汉官进行彻底清洗B.迁都洛阳适应了北魏发展需要
C.群臣都曾坚决支持孝文帝改革D.冯太后有力地推动了鲜卑封建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北魏在平定中原后,政府把人民迁移到平城周边并分给他们土地,实行“计口授田”;太武帝时期推行劝课农桑的政策;孝文帝时期实行了均田制,将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耕作,农民得到土地后,向国家交纳赋税。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北魏豪强地主加强对农民人身控制B.发展农耕经济是北魏长期国策
C.农民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得到满足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得以确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北魏孝文帝时,铸“太和五铢”并强力推行,仍只流通于京师洛阳一带;宣武帝铸“永平五铢”,京师及诸州镇也未能统一流通,民间交易必须用货币时,甚至出现“分截布帛,以济有无”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B.汉化改革阻碍货币流通
C.京城成为经济政治中心D.经济发展出现地域差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洛阳伽蓝记》成书于6世纪初,书中对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有详细记载。其中说道:“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战乱没有波及到洛阳城B.北朝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繁荣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2020-10-08更新 | 502次组卷 | 23卷引用:天津市五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孝文帝曾下诏曰:“乡饮礼废,则长幼之叙乱。孟冬十月,民闲岁隙,宜于此时导以德义。可下诸州,党里之内,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这说明孝文帝
A.以三长制维护社会秩序B.注重对民众的道德教化
C.运用律法强化基层治理D.注意保障农民劳动时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