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017-08-04更新 | 2574次组卷 | 38卷引用: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江苏卷精编版)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曹操形象
三国到隋唐陈寿《三国志·武帝纪》中推崇曹操为“明略最优”“超世之杰”。在这一基调下,唐朝以前对曹操的评价以颂扬为主,尤其是李世民的《唐太宗皇帝祭魏太祖武皇帝文》对曹操充满敬仰。曹操在民间也具有广泛的影响,曹魏的主要建筑铜雀台和曹操的墓区西陵在屡经政权更迭之后仍能作为标志性的名称。
宋朝南迁之后,曹操的形象发生根本性变化。南宋统治者同情地位和自己相仿的西蜀,而敌视地位和金国相仿的曹魏。曹操的脸谱彻底改变,变化成为欺世奸雄。
元明清元朝统治时期,百姓痛恨统治者的思想情绪被投射到民间文艺作品上,通过间接的形式而宣泄出来。明朝初年,民间说唱故事被罗贯中搜集在一起,编写成为《三国演义》,使得曹操的奸雄形象最终定型,而长期被世人切齿痛恨。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曾经多次赞扬曹操,特别是1957年至1959年间,更在公开的场合发表肯定曹操的讲话。

——摘编自李凭《曹操形象的变化》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曹操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剧烈,户籍管理混乱,均田制逐步遭破坏瓦解,以丁和户为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失去基础。而此时藩镇割据,赋税征敛紊乱,地方不服从中央,横征暴敛以养兵对抗朝廷,民怨沸腾,中央财政困难。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是为两税法。“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780年正月~783年十二月)末年,就有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比“两税法”以前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还要多出百万、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达到了3000余万贯。两税法规定“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具体征收时采用货币与实物结合的方式,这种做法在国家税收领域引入了货币税,改变了传统的纯粹实物税历史,货币税的推行,不仅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货币、商品意识的推广。自唐以后,以土地和财产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占据了国家税收的主导地位,而以人丁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周文(即西魏宇文泰,北周建立后追尊为文帝)方欲革易时致,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苏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苏绰)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以理人之要,在于清心而已。夫所谓清心者,非不贪货财之谓,乃欲使心气清和,志意端静);其二,敦教化(教之以孝悌,使人慈爱;教之以仁顺,使人和睦;教之以礼义,使人敬让);其三,尽地利(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部人,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其四,擢贤良(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理人……是故将求材艺,必先择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则去之);其五,恤狱讼(性则为善,情则为恶。善恶既分,赏罚随焉。赏罚得中,则惩止而善劝;赏罚不中,则人无所措手足,则怨叛之心生);其六,均赋税(租税之时,虽有大式,至于斟酌贫富,差次先后,皆事起于正长,而系之于守令。若斟酌得所,则政和而人悦;若检理无方,则吏奸而人怨)。

—摘编自《北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苏绰改革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绰改革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2016-11-27更新 | 3154次组卷 | 42卷引用: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1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