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时北魏的国势如日中天,北魏在北方的统治已经稳定,并且已得到汉族官僚世族和士人的认同,并没有面临其他民族或势力的挑战,更没有到不改革就得覆灭的地步。孝文帝当然受到了嫡祖母冯太后的影响,而且在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死后他才亲政,此前一些重大措施,如制定新律、官员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和年长制等都是在冯太后执政时完成的,但决定性的汉化政策还是由他制定并成功推行的。孝文帝迁都、汉化的直接结果,是百余万包括鲜卑和北方各族在内的移民迁入洛阳和中原,使洛阳再次成为几乎整个亚洲的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不过,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孝文帝或许会被当作千古罪人——由于他的改革,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语言、鲜卑文化以至拓跋氏家族很快消亡了。

——摘编自葛剑雄《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十九个片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坚持汉化改革的原因。
(2)你认为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应坚持什么原则?并依据这一原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023-10-1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选科调考历史试题
2 .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业发展迅速,陶瓷、丝织、制造船等手工行业也有较大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       
①大量的人口南迁       ②优越的自然条件        ③北方多次统一        ④相对和平的环境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3 . 据统计,东晋政府在籍户数约为76.8万户,成汉(蜀)约30万户,虽然当时北民大量南迁,但两地户数相较于三国、西晋时期,并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一定减少,以致东晋北伐时无民可征,只能以“编户奴以充兵役”。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应是东晋时期(       
A.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B.社会战乱频繁动荡不安
C.土断政策执行不彻底D.政府户籍管理较为混乱
4 . 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传播,也带来了冲突和文化认同等新问题。

材料一:拓跋鲜卑自走出大兴安岭森林,一直在草原地带活动,而且逐步向南发展,到达江淮地区…这个帝国从崛兴到衰败,曾一再迁都。一则表现了游牧民族的本性,更重要的是基于政治的需要。

——陈正样《草原帝国》

材料二: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人口的聚散离合真实地反映了各地区的兴盛衰败。全国人口迁移加快,呈现出“孔雀东南飞”的局面。而河南省地处中原,交通发达,物产丰富。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四大发明中三项技术发源于河南,古都最多,名人辈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全国第一。2016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中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首位。文物古迹众多,旅游源丰富。但人口外流日益严重是河南省在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障碍。研究如何留住人口和吸引人口是当前河南面临的重要课题。

——摘自互联网


(1)材料一中的“帝国”指的是什么?指出拓跋鲜卑迁徙的原因?
(2)拓跋鲜卑的迁徙带来了什么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河南在留住人口和吸引人口方面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2023-04-0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5 .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是说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     
A.结果B.目的C.意义D.原因
6 . 人口迁徙改变了区域人文地理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计有永嘉之乱、苏峻和祖约之乱、后赵败亡、淝水之战、刘裕北伐、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下瓜步、宋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这七次,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简言之,在此期间,北方平均8个人中有一个南渡,南方平均6个人中有一个北来侨民。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在1661-1812年这150年间,福建人口增加了9倍,耕地仅增加32%,人均耕地数从7.11亩降至0.9亩。道光年间“几乎年年有灾,灾区遍及全国”,维持生活“颇费踌躇,于是乎奔走外洋”。中国人移殖澳洲,“殆始于1840年到1859年之间”。随着中外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洋布“把土布消灭了百分之九十九”,“无业贫民乘北风附洋舶往国外图生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加强了对起义造反者的镇压,大量农民出洋避祸。如“广东新会平南王黄德滋,率部渡南中国海,最后抵达澳洲北部达尔文港,成为淘金工人”。

——张秋生《略论早期华工移居澳大利亚的社会历史条件》

材料三   根据联合国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按照国籍划分,国际流离失所者居世界前十位的难民来源国及数量分别是:叙利亚660万人,委内瑞拉440万人,阿富汗300万人,南苏丹220万人,缅甸110万人,索马里90万人,刚果(金)80万人,苏丹70万人,伊拉克60万人,中非共和国60万人。

——陈冰《全球难民治理的出路在哪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方人民大规模南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南方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华工赴澳的国内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代世界难民的主要来源区域。结合所学,分析二战以来联合国为保护难民基本人权做出的努力。
2023-03-26更新 | 623次组卷 | 9卷引用:浙江省杭嘉湖金四地教研联盟2023届高三3月模拟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由于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南方冶铁业因此得到发展。稻田耕作开始使用铁犁、耙、耖等铁农具,这使得北方作物麦、粟、菽等耐旱、耐寒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剩余产品也随之增加,这推动了南方粟、麦市场的发展。历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麦市场。此外,山区的“蛮族”在政府的鼓励下,大力开发“蛮田”,使得“蛮田大稔,积谷重岩,未有饥弊”。

——摘编自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

材料二   以往史学界有一种传统的看法,认为只有建立全国性的统一政权,才能促进当时经济的发展,而对分裂时期的地区性政权或偏处一隅的地方性政权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则往往不予注意,也没有给以应有的评价。从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间歇发展中不难看出,即使暂时处于分裂时期,只要地方政权的统治者实行缓和矛盾、保境安民的政策,是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

——摘编自许辉《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东周形势图

匈奴

鲜卑

前赵

北凉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宗贝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材料二   前燕创立者鲜卑慕容氏宣称先祖是“有熊氏之苗裔”,前秦创立者氐人苻氏宣称先祖为“有息之苗裔”,后秦创立者羌人姚氏宣称“其先有虞氏之苗裔”,大夏政权创立者赫连勃勃声称:“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

——《晋书》


(1)比较材料一中两张形势图及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分析十六国国号设置的特点。
(2)概括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举一事例论证这一现象的影响。
2023-10-18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元嘉末 …… 兵车勿用,民不外劳(负担额外的劳役),役宽务简,氓庶(民众)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扁(门闩),盖东西之极盛也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那)带海傍湖、良畴(良田)亦数十万顷,膏腴上   地、亩直一金,鄂杜(此处泛指关中地区)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荆州,此处泛指长江中 游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此处泛指长江下游地区)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此处 代指森林)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这几次南迁都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在求生的欲望 下,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徙。而南迁带给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只是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南方变成 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2)归纳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观点。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时期的土地开发利用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平原地区的荒田得到进一步的垦辟,而且偏狭的山间土地以及大量的池泽湖荡也被相继耕垦。士家大族大力营建田园,把一直沉睡的荒山野岭改交成农业生产基地。……宋孝武帝大明初年颁布“占山格”,规定官吏依品占有山林川泽,第一品允许占3顷,直至“第九品及百姓一顷”,经过长期的开发,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产区。

——摘编自赵毅《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六朝时期城市大量兴起,其中很多由草市发展而来.这些新兴的城市也给南方的城市经济带来了某些新特征,如在南朝的市场中有了住家的出现和存在,“日中人已合,黄昏故未疏”,黄昏时市场中依旧熙熙攘攘。

——摘自朱和平《试论六朝南方城市大量涌现的原因、表现及城市经济的特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期南方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