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3 道试题
1 . 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飨宴群臣,席间与群臣咏歌道:“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群臣则回应道:“愿从圣明兮登衡会,万国驰诚混内外”“皇风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合。”这反映出当时(       
A.分裂中孕育着统一思想B.统治者注重构建政权的合法性
C.各民族相互交融的深化D.北魏社会开放包容的时代风貌
2024-01-02更新 | 124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十六国时期,北方汉族士人不再将所谓正朔相承的家族或秦始皇所刻传国玉玺所有者看作自己应侍奉的正统,他们认为定鼎嵩洛、移风易俗、兴复儒教的王朝才是正统。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民族交融得到官方的推动B.人口迁徙改变士人的信仰
C.北方各族的文化交融加深D.国家统一的趋势日渐增强
2024-01-01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南朝萧齐统治时,范缜论证了佛教徒“破产以趋佛……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以致“兵挫吏空”,动摇王朝根基。萧梁建政后,仍大力推崇佛教,使佛教发展到新高度。梁武帝的做法是着眼于(     
A.维护基层统治秩序的稳定B.构建代齐建梁的合法性
C.满足转世轮回的帝王欲望D.推动佛教伦理的中国化
2024-01-0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4 . 东吴在收服山越,蛮、夷后就地屯田,设置典农校尉和典农都尉,招募民众开垦土地。吴郡二分,无锡以西地区归毗陵典农校尉管理,大都督陆逊在青年时也曾出任海昌县屯田都尉,并领县事。这说明(     
A.军屯增强了后勤力量B.治粮体系具有独立性
C.庄园主借机侵占土地D.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
2024-01-0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南朝齐武帝时,中书舍人纪僧真深得武帝宠任,向皇帝请求改变门第,进人士族行列。武帝让他自己去找司徒左长史江敩和吏部尚书谢瀹,结果江敩不仅不跟他坐在一起,还把他撵了出去,纪僧真“丧气而退”,告武帝曰:“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这反映出南朝时(     
A.君权削弱趋势加剧B.土庶等级难以逾越
C.士族掌握选官权力D.官员升迁极为艰难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和连绵不断的战乱,引发了一股股气势磅礴的移民运动。西晋末年,逃生的中原人民大多迁到江左定居,与当地人民同耕共织。原居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则大量涌向中原地区。淝水之战以后,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推行一系列仿效汉族封建制度的政策。平城成为吸附与容纳来自四面八方的民族与文化的大熔炉,一直传续到孝文帝统治时期。孝文帝改革使融汇于平城的文明潮流随之涌向洛阳。在江左的东晋、宋、齐各朝发扬的典章制度与学术文化,也随着南北士人的交往而互传,从而形成南北文化不断地交流融汇的生动态势。

——摘编自李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移民运动与中华文明的整体升华》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移民运动的路径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移民运动的影响。
7 . 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称:“吾先公以来世奉中国,且华裔理殊,强弱固别,岂能与晋竞乎?何为不和以害吾百姓邪!”氐族苻坚称:“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这表明当时(     
A.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族关系融洽B.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
C.北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感增强D.北方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2023-12-28更新 | 420次组卷 | 9卷引用:广东省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8 . 南北朝时,萧梁与北魏相继开展了祭祀用牲制度改革。梁武帝两次改革“牛牲”,先是要求祭祀用“大脯”取代整牛,随后又用“大饼”取代“大脯”;北魏孝文帝也规定“非郊天地、宗庙、社稷之祀,皆无用牲(整牛)。”这些改革反映出当时(     
A.宗教信仰发生显著改变B.战乱导致牛的数量骤减
C.南北制度改革相互影响D.农业生产被统治者重视
2023-12-26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如表是学者统计的两晋南朝时期士族和宗戚在录尚书事、中书监令、侍中、尚书令仆等八个重要官职中的占比变化情况。这反映了(     
群体西晋东晋
士族48%78%64%55%
宗戚(宗室外戚)19%7%19%38%
A.士族势力控制该时期政治权力B.门阀士族与皇权间的矛盾激烈
C.两晋南朝时期君主权力已旁落D.东晋以后士族门阀的逐渐衰弱
2023-12-24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景博中学、永宁县上游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曹操借鉴了汉代西域屯田的成功经验,于公元196年实行《置屯田令》。屯田采用军事化组织形式,主要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形式。民屯的劳动力主要来自流民,军屯的劳动力自然为军人。曹魏的屯田制主要目的是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生产充足的军粮,保证战争的需求。早期屯田是曹操应付北方地区统一战争的事业的一部分。司马氏掌握政权后,出于对屯田兵的担忧,最终废弃屯田。北魏太和年间,中国北方地区已经统一,但社会重新基本安定以后,流民返回故里时却发现土地已被别人占据。同时,在长时间的战乱里形成的坞堡(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大约形成王莽天凤年间,当时北方大饥,社会动荡不安。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营壁)组织遍布北方地区,不仅占有大量耕地,而且隐匿户口,侵夺税利,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北魏实行均田制,一是为了将流动人口与荒芜土地对应起来,二是为了限制、消解战争中逐渐壮大起来的坞堡经济。

——摘编自宋文杰《北魏均田制与曹魏屯田制关系探讨》

材料二均田制的分配原则是按人口均等分配土地,农民在属于他们的土地上自由耕种,过着典型的小农经济生活。农民以向国家交付租调,体现着他们与封建国家的隶属关系。自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以后,均田制度相继为东西魏、北齐、北周及隋唐等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所采用,直到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两税法实施,均田制才退出历史舞台。均田制播扬海外,日本的班田、朝鲜的丁田,无不受其影响。这种封建土地制度是在拓跋族入主中原后出现的,它必然与拓跋族内部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也与当时北部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密切相联。

——摘编自薛振《论北魏均田制产生的社会原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曹魏屯田制与北魏均田制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目的以及影响。
2023-12-2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