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3 道试题
1 . 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但当时苻坚派人进军西域时的告诫语却是:“西戎荒俗,非礼仪之邦。羁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勿极武穷兵,过深残掠。”氐人本是戎狄,却称西域各族为戎,类似这样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当普遍。材料反映了(     
A.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B.各民族间的隔阂已然消失
C.少数民族封建化程度加深D.各政权争夺统治的正统性
2023-12-2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孙吴政权实行的“兵业”屯田制,让士兵一面打仗,一面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又把山越等少数民族从山林中迁出,使其依附于将领和大官僚地主,以强行开发土地。这些举措(       
A.推动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B.改变了江南农业落后的局面
C.加速了南北商业贸易的流通D.提高了南方农耕经济的水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表是西晋在品官“占田荫客令”中的相关数据(实际操作上“官员荫客以千记”)。这一实际操作情况导致(     
官员等级占田限制荫食客(官员的下人)荫佃客(给官员耕地的百姓)
1品5000亩3个50户
2品4500亩3个50户
3品4000亩3个10户
4品3500亩3个7户
5品3000亩3个6户
6品2500亩3个3户
7品2000亩2个2户
8品1500亩2个1户
9品1000亩1个1户
A.门阀士族崛起B.土地兼并严重
C.中央集权削弱D.庄园经济发达
2023-12-22更新 | 154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皖南八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魏晋时期(公元220—420年),在两汉时期农业高度繁荣的关中地区出现了“百姓不专农殖,乃无车牛”的情况。黄河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也遭到极大破坏,生产凋敝,田地荒芜。地处边疆的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重要农业区,大部分都成为游牧区。这反映出(       
A.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B.统治者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C.区域经济差异性较明显D.游牧文明具有强大的活力
5 . 有学生在学习某段历史时制作以下简表,可以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时间事件
延兴元年(471)献文帝退位为太上皇帝,孝文帝即位。
延兴二年(472)整顿吏治
承明元年(476)太上皇帝献文帝去世,太皇太后冯氏执政。
太和八年(484)实行俸禄制
太和九年(485)实行均田制
太和十年(486)推行三长制;改革租调制。
太和十四年(490)太皇太后冯氏去世,孝文帝亲政。
太和十六年(492)颁布新律令,改革爵位制度。
太和十七年(493)改革职官制度;孝文帝以南征为由,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太和十八年(494)改革官员考核制度;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定五爵食邑制度;孝文帝开始第一次南征。
太和十九年(495)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依照周礼改革度量衡。
太和二十年(496)改鲜卑姓为汉姓;定门阀,通婚姻。
废皇太子元恂,平定部分鲜卑旧贵族的叛乱。
太和二十一年(497)孝文帝开始第二次南征;赐死废太子元恂。
太和二十三年(499)孝文帝开始第三次南征,在军中去世。
A.前期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
B.后期重在仿效中原王朝重建失效的基层政治
C.全面向中原王朝转轨的标志可能是迁都洛阳
D.缩小了南北差距但加剧了民族矛盾
2023-12-2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西晋时,南方冶铸业并不发达,到东晋时,扬州发展成为冶铸的中心,建康有左右二冶,荆益二州的冶铸业也有相当规模。除官府冶铁作坊之外,民间鼓铸也有发展,冶炼技术还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南方冶铸业的发展得益于(     
A.民族交融的加强B.古代经济重心的转变
C.小农经济的衰退D.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
7 . 别传,人物传记的一种。即在史书中列传以外别立一传,专记某一人之事迹,高平郗氏、颍川庾氏等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别传。据考证和统计,历代史志共著录、征引别传211种,其中传主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别传193种。别传盛行于魏晋,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思想的根本变革B.门阀政治的要求C.政局动荡的影响D.传统史学的衰落
2023-12-2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4世纪末,塞外游牧民族拓跋部入主中原后继承了魏晋传统,按照汉族的贵族主义,清定流品出身秩序,妥善安置滞留乡梓的汉人士族,以实现“门尽州郡之高才极乡闻之选”的政治理想,故其早期制度体系呈现出鲜明的汉式面貌。这些举措(     
A.保证了北魏王朝统治长治久安B.激化了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矛盾
C.开启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D.意在整合社会力量以巩固统治
2023-12-2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跨地市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选课走班调考)历史试题
9 . 《南史·张孝秀传》记载:梁朝张孝秀“有田数十顷,部曲数百人,率以力田”。该时期(     
A.中央集权逐渐强化B.庄园经济繁荣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门第观念淡化
2023-12-2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百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但强调的是大一统框架内的夷、夏之别。孔子作《春秋》,强调大一统,在大一统下明“华夷之辨”,标准则是是否符合西周礼乐文明,因而夷、夏可互变:夷用夏礼,即符合华夏文化,则进而为夏;夏用夷礼,则退而为夷。孔子崇尚周的礼乐文明,认为华夏文化优于其他文化,故强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但并不排斥其他族类,其办学的方针即是“有教无类”,主张“修文德以来之”。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夷夏观,虽然强调以华夏礼乐文化为标准相区分,但它是大一统视域下的“夷夏之辨”,究其实,是要将各族一统于礼乐文化,因而强调兼容并包,本质上是中华各民族在大一统框架下互动、交融与发展。

材料二   东汉以来,入主中原的各少数民族一边自称为华夏先王之后,与中原汉人族源相同,一边主动接受汉族文化,以华夏正统自居,在其统治范围内努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与中华文明认同。中国历史由此进入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南方汉族政权并立、共为中华的南北朝时期。两晋南北朝是政治上的大分裂、大动乱时期,但也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既有边疆民族的大规模内迁,也有中原汉人向南方及其他边疆地区的流动。这种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交融与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内在联系与密不可分的整体性,强化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以上均摘自刘正寅《从民族交融发展看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儒家民族观的基本内涵,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以来民族交融的新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