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容出处
史料一丧乱以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曹操《建学令》
史料二太祖遣都护曹洪平下辩,使(辛)毗与曹休参之,令曰:“昔高祖贪财好色,而良、平匡其过失。今佐治(辛毗)、文烈(曹休)忧不轻矣”西晋陈寿
《三国志·辛毗传》
史料三神仙之书,道家之言,乃言传说上为辰尾宿,岁星降下为东方朔……其为虚妄,甚矣哉!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岂复欲观神仙于瀛洲,求安期于海岛,释金辂而履云舆,弃六骥而羡飞龙哉曹植《辩道论》

材料二   唐太宗时,魏征在《理狱听谏疏》称:“臣闻尧有敢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上下无私,君臣合德者也。魏武帝云:‘有德之君,乐闻逆耳之言,犯颜之净(净)’”。唐太宗在《祭魏太祖文》中写道:“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初盛唐时期关于曹操的诗歌中,也多为文人对魏武帝的凭吊,如张说的“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自中唐起,许多作家开始将藩镇权贵比为曹操或用臣子与曹操对比,如:刘长卿“西征开幕府,早晚用陈琳”(《送崔载华、张起之闽中》),将闽中长官比附曹操,友人比附陈琳;元稹的“刘虞不敢作天子,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则将同属东汉末年的名臣刘虞与曹操做了对比。

——摘编自高子倩《中唐曹操形象新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三则史料对研究曹操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唐以来曹操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北魏名臣崔鸿编撰的《十六国春秋》一改《三国志》中的“国书”为“录”,各国主的“纪”为“传正朔,自相君长”,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记录。此外,在该书中还改变《三国志》“夷”“夏”分开的说法,创造了“夷夏”“戎夏”“胡晋”等新名词。《十六国春秋》的出现表明当时(     
A.民族交融的时代特色B.政权并立蕴含文化认同
C.各民族关系相互平等D.史书编撰体例得到创新
7日内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三)历史试题
3 . 如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据此可得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     

A.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
B.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
C.模式三下阻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
D.三种模式下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交融不断
7日内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关于政权更迭,西晋刘颂认为是“天地之位始定,四海洗心整纲之会”。他还指出,魏晋更迭用“禅让”,未能“洗心整纲”,晋廷所依靠的仍是“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据此可知,刘颂意在强调魏晋“禅让”(     
A.助长了士族政治发展B.遏制了官僚集团腐败
C.实现了政权和平转移D.延续了前代治国经验
7日内更新 | 20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三)历史学科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晋书·慕容廆载记》:“廆以大棘城(注:前燕早期都城)即帝颛顼之墟也,元康四年乃移居之,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廆乃立郡以统流人。”该史料可用作研究(     
A.少数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向往B.民族交融与江南经济的开发
C.人口迁徙与边疆地区封建化D.少数民族政权因俗而治政策
6 . 十六国时期前赵统治者刘渊曾研习《易》《尚书》《毛诗》,尤好《左氏春秋》。后赵创立者石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这说明北方少数民族迁徙(     )
A.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B.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
C.推动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D.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
7日内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西晋短时期曾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政府此举(     
A.有利于江南开发B.旨在维护门阀士族统治
C.激化了阶级矛盾D.是维护统治的长远政策
2024-05-14更新 | 48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高三大联考三模历史试题
8 . 西晋后,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扬州则“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而且“此种相互通化作用范围甚广”。此外,南北朝间国书往来,本来的套话是“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后来为“欲示无外之意”而不分彼此,改成“想境内清晏,今万国安和”。这些可用于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分裂中蕴含着大一统趋势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南北地区文化已实现统一D.少数民族封建化成效显著
2024-05-13更新 | 287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北魏孝文帝时,面对“争讼迁延、连纪不判、良畴委而不开”的现象,大臣李世安建议“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则悉属今主,以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随后建议被采纳。这有利于(     
A.打击鲜卑贵族利益B.确立土地私有制
C.加速北方统一进程D.提高土地利用率
2024-05-12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中,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当时蜀汉的军事防线的北线以汉中为中心,南线时称“南中”(今云南、贵州大部和广西北部一带)。在刘备占领汉中前,曹操已把大部分编户齐民迁走,谋臣曾劝谏刘备说:“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军,必不利,当戒慎之。”蜀汉既然不得其民,于是在汉中开展军屯,使汉中“迅速发展成能够驻扎十万士兵的计划性军事都市”。与此同时,南中也是屯田要地。据《水经注》中的描述,南中既有水利,又派都督节制,似存在军屯。而根据对南中“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而安氏由是兴焉”的记载,当时的铁器被官府垄断,南中的安氏靠贡献耕牛等物资发家,这又被部分学者视为民屯存在的佐证。然而在三国之中,蜀汉屯田推行最晚,规模最小,败亡最快。

——摘编自谢国升《蜀汉屯田考》

(1)根据材料,指出蜀汉政权在陕西(渭滨、汉中等地)和南中地区屯田制的不同点,并分别说明两地屯田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蜀汉屯田“推行最晚,规模最小”的原因。
2024-05-10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