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汉代的征兵制度“一个壮丁,二十受田,可以独立谋生,但要他为国家服兵役,则应该顾及他的家庭负担。当时规定,从二十三岁起,他可以有一年储蓄来抽身为公家服役了”。该制度(     
A.加重了人民的负担B.具有强制性和义务性
C.保障了农民的生活D.兼具经济性和道德性
2 . 据《新唐书》记载,“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例如,贞元年间(785805年),唐德宗欲起用卢杞担任饶州刺史,门下给事中袁高行使“涂归”权,封还词头,揭杞罪状。唐德宗只好接受袁高的意见。唐代“涂归”这一做法(       
A.具有政治决策的民主趋势B.体现出权力制衡体制的构建
C.表明权臣擅权现象的出现D.客观上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2024-04-20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隋书·百官志》载,陈“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书吏不足,并取助书。分掌二十一局事,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司,总国内机要,而尚书唯听受而已”。这一调整(     
A.标志士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B.为三省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C.严重削弱了陈朝君主的权势D.加快了实现南北统一的步伐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下诏令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孝廉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但被举荐者须经皇帝策问后才能被授官。东汉时,光武帝规定:在察举秀才、孝廉之时,州郡长官须先给予候选人以一定职事,即“投试以职”;至章帝时又强调“乡举里选,必累功劳”。和帝时规定:人口满二十万之州,岁举一人;四十万者,岁举两人;不满十万者,两岁一举;边郡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则另订优宽之制。此外,东汉候选人还须参加与荐举相关的科目考试,如政事对策、明经律令等。考试的规模有时二三百人,有时两三千人。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科举制的演进(部分)

隋朝隋文帝推行分科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1)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2)《唐书》记载的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北宋(1)“糊名法”,即:密封考生的个人信息
(2)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明清
明清(1)“八股取士”,强调“非圣人之言不言,非经中之语不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察举制的特点,并简述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关系,并简要评价科举制。
2024-04-0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面是关于东汉时期察举制的部分规定的记载。这些规定(     
记载出处
“令(秀孝)试之以职,乃得充选”《文献统考》
乡部亲民之吏,皆用儒生清白任从政者,宽其负算,增其秩禄,吏职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后汉书》
“孝廉、廉吏,皆当典城牧民,禁奸举善,兴化之本……乃得参选”《后汉书》
A.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B.促使乡论与国家意志相结合
C.蕴含了政治理性色彩D.表明地方舆论支配人才选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指出,两税法的出现是在均田制被破坏以后,唐政府对赋役征派制度逐步进行调整,重新把征敛的目标集中在土地这一最稳定的税源上的结果。这说明两税法的出现(       
A.使土地兼并现象受到限制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D.有利于唐政府财政状况的改善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7 .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这反映了科举制(     
A.促进尚学风气B.加强中央集权C.存在严重弊端D.强化门阀观念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殿试虽然始于唐朝,但当时并未形成制度。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才在省试上增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成为定制。宋太祖曾对近臣说过:“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唐代,主考官入贡院前,允许台阁近臣荐举考生。这种公荐直接关系到考生能否被录取。由于这种公荐极易导致营私舞弊,宋太祖乾德元年(968年)下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法公荐,违者重置其罪。”糊名法初行于唐,但并未普遍推行,到了宋代成为定制。糊名法,即把试卷上考生的姓名、乡贯等糊上,使考官无法确定试卷的归属。但是糊名后,考官虽无法看到考生的姓名,还可以通过笔迹辨认。为了禁绝这种情况,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始在殿试中实行誊录。誊录,即在收卷后,由专人誊写试卷副本,考官根据副本评阅定等。在考试内容方面,宋初沿袭唐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士。这种制度的消极性日益暴露。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下令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取士。唐代,进士科考试录取率极低,每科一般录取二三十人,到了宋代,大大扩充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进士科为例,北宋每科录取约277人。

——摘编自李建国《略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科举制相比,宋代科举制所具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9 . 《新唐书》中载:“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唐德宗贞元中,德宗将要起用卢杞担任饶州刺史,门下给事中袁高行使“涂归”权,封还词头,揭杞罪状,德宗只好接受袁高的意见。据此可知,袁高行使“涂归”权(       
A.保证了君臣间的权力制衡B.有利于决策的公正与合法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加强了门下给事中的权力
2024-01-2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下表所示现象的实质是,唐朝(     
时期宰相数目/人宰相中科举入仕者数目/人科举人仕占宰相总数的百分比
初唐6357.94%
武则天政权掌握期1513120.53%
玄宗朝592237.29%
肃宗至德宗期632133.33%
顺宗至武宗期966971.88%
宣宗至哀宗期988687.76%
A.高级官员大多来自科举B.封建统治基础逐渐扩大
C.儒学复兴运动大获成功D.士族门阀势力彻底消失
2024-01-2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