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观念源自先秦,本意是天下诸侯皆统属于天子,“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此后,“大一统”成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政治追求和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核心价值。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10-21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与母体。在长达七八百年的选官过程中,察举制曾经有“以德取人” “以能取人”“以文取人”“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等等因素作用其间,结果则是以“以文取人”为主导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最终成了定局,发展成为科举制。

——摘编自安妹《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理性行政的必然》

材料二 在传统社会中,个人只有置于家庭、社会的体系中,以其在血脉延续、功绩建立、角色扮 演等方面的成就,才能获得来自外界的认同,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个人价值取决于其 对于家庭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则被描述为“孝”。作为维持个人与家庭之间关系的核心价值, 科举制为“孝”创造了表达空间。踏入科场的人所追求的绝不仅仅是一己的荣耀,他同时也背负着光耀门楣的重任。

——摘编自纪莺莺《明清科举制的社会整合功能关——以社会流动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察举制到科举制选官标准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的价值。

3 .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对选官制度都有所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察举制确立于西汉。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和母体,但它与成熟的、典型的科举制相比仍有很大不同。察举制是一种推荐制度;科举制采取招考与投考的方式取人。察举制的取士标准是多样的,德行、经术、吏能等都可构成得举之资格。科举制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一决于程文之等第,考试成绩成为得官与否的关键。察举制下得举者固然有布衣,也有大量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察举既是入仕途径,也含有铨选、升迁和考课的成分。科举制下入仕和铨选有明显区别。科举制是一种入仕制度,入仕的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考试后,只获得仕官资格,此后需参加吏部铨选方能得官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魏氏……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

——摘编自《晋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区别。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人才选拔的演变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