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关键程序,由此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     
察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经试用考核再任官职
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
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通过者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
①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 ②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③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 ④中央逐渐加强对选官的控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 .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对选官制度都有所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察举制确立于西汉。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和母体,但它与成熟的、典型的科举制相比仍有很大不同。察举制是一种推荐制度;科举制采取招考与投考的方式取人。察举制的取士标准是多样的,德行、经术、吏能等都可构成得举之资格。科举制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一决于程文之等第,考试成绩成为得官与否的关键。察举制下得举者固然有布衣,也有大量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察举既是入仕途径,也含有铨选、升迁和考课的成分。科举制下入仕和铨选有明显区别。科举制是一种入仕制度,入仕的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考试后,只获得仕官资格,此后需参加吏部铨选方能得官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魏氏……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

——摘编自《晋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区别。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人才选拔的演变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东汉时趋于严密的察举制也发生一些变化。光武帝主张德行为首“以德取人”,顺帝时出现“以文取人”;东汉末,察举制遇到了危机,出现了“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的现象。这一系列变化反映出,东汉( )
A.社会阶层固化严重B.选择权下移成为世族维护特权的工具
C.察举标准太过单一D.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是历史的必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两汉时的察举制,地方官推举人才;魏晋时由中央任命的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才学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B.官员道德品质提高
C.官员选拔的标准完全不同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与母体。在长达七八百年的选官过程中,察举制曾经有“以德取人” “以能取人”“以文取人”“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等等因素作用其间,结果则是以“以文取人”为主导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最终成了定局,发展成为科举制。

——摘编自安妹《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理性行政的必然》

材料二 在传统社会中,个人只有置于家庭、社会的体系中,以其在血脉延续、功绩建立、角色扮 演等方面的成就,才能获得来自外界的认同,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个人价值取决于其 对于家庭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则被描述为“孝”。作为维持个人与家庭之间关系的核心价值, 科举制为“孝”创造了表达空间。踏入科场的人所追求的绝不仅仅是一己的荣耀,他同时也背负着光耀门楣的重任。

——摘编自纪莺莺《明清科举制的社会整合功能关——以社会流动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察举制到科举制选官标准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的价值。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汉朝初年,2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
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B.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D.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
2017-12-01更新 | 229次组卷 | 1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夏、商、周)三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与后代那种职业官吏有着很大不同。……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材料二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实行了军功爵制。其中秦国的二十等爵制度较为完善。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按照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

材料三南朝时有民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是指士族子弟只要能坐到车上不掉下来就可以当著作郎,只要能写两句书信中问候的话就可以当秘书郎(著作郎、秘书郎是官职名称)。

材料四《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战国与三代相比,选官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

(2)汉武帝是怎样发展选官制度的?东汉有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从材料四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哪一方面的历史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