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的中央在职官员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当时这一政策(     
A.将选官权收归中央B.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C.造成取士不问家世D.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表为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对官员选拔与管理的规定。它反映了这三个时期(     
时期概况
西周以“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与“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
秦朝秦律中规定了考课原则——“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
唐朝唐玄宗时制定的监察法规——《六察法》,六察中的第一察便是“察官人善恶”。
A.细化考察标准,凸显以德为先B.选拔官员唯德取人,任人唯贤
C.儒家伦理观始终居于支配地位D.重视官员道德品行,知刑懂法
2022-08-26更新 | 2238次组卷 | 24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东汉《曹全碑》记载,曹氏家族从曹敏至曹全历五代,几乎全以孝廉入仕,从县令起步,逐步高升;曹氏族人“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枝叶分布,所在为雄"。这一现象反映出
A.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皇权B.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C.自上而下的选拔机制遭破坏D.察举制度在实施中弊端显现
2022-01-20更新 | 234次组卷 | 28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成效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培优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两汉时期,品藻人物推崇“明经笃行”、“孝悌力田”等伦理道德标准;魏晋时期,以“颖悟”、“远识”、“器量”、“宏放”等概念作为评论标准。这一变化反映了(     
A.选官制度放弃了儒学标准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丧失
C.个人价值的自觉意识增强D.世家大族崛起垄断仕途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在汉代,无论是郡国岁举的孝廉,还是诏令特举的贤良、文学,到朝廷后,均须再参加考试。考试的内容以经学、章奏为主。考问主体,则上至皇帝亲策,下至公府甄核,几乎遍及察举的各个科目。这些举措
A.压缩了营私舞弊的空间B.消除了察举选官中的弊端
C.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D.确保了各类人才为国所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指出,汉朝时期人们的自我奋斗代替了祖先的荫庇和血统论,从而使许多出身于平民阶层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这是因为汉朝(     
A.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B.军功授官成为主流
C.人们的参政热情提高D.君主专制统治强化
2022-10-19更新 | 100次组卷 | 17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历史学家何兹全认为,“秦汉的帝国是统一的,只勉强可以说是集权的。我说勉强,因为公卿和地方长官都可以通过辟召、察举自选僚属,一郡之守,就是一郡之君。”其强调的是秦汉时期
A.选官制度存在诸多弊端B.易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
C.君主专制阻碍政治统一D.相权严重威胁专制皇权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通过地方举荐、中央任命的方式选拔人才。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被举者任官后,一旦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到察举者。为了保证人才质量,东汉顺帝时,限制了察举年龄,引入了考试机制,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

——摘编自薛德枢、徐杰《汉代察举征辟制度评析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誊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

——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举荐官员的依据,并归纳汉代为保证选官质量而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环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考试制度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一、二,指出举荐和考试在汉、宋两朝官员选拔机制中的地位差异,并说明两者本质意图的一致性。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索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
2021-11-25更新 | 1261次组卷 | 38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育萃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汉顺帝时期,左雄提议儒生出身的孝廉需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而后才能量才录用。这些建议提出之后遭到不少大臣的极力反对,但由于顺帝的支持得到了充分落实。这一措施的推行利于
A.扩大官吏人才来源B.打破士族的特权垄断
C.提高官员才学修养D.推动学校教育不断完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