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对门阀制度的一种否定,是对文官政治的强化,是传统中国将帝制政权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的重要方式”。对此论断理解正确的是,科举制(     
A.瓦解了士族政治B.导致了崇文抑武
C.加速了人口流动D.扩大了统治基础
2023-03-25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南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隋唐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多属名门望族,但到宋代,应试者“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甚至发展到后来,连僧道也可参加考试。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     
A.弱化了官员的政治素质B.铲除了特权阶层的根基
C.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不利于选拔人才的质量
2022-10-09更新 | 524次组卷 | 14卷引用: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晋书.段灼传》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日,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材料中反映了该制度(     
A.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B.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D.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2022-08-10更新 | 2226次组卷 | 24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有学者指出,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其流弊百出。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B.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
C.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D.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
2022-06-03更新 | 2664次组卷 | 3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东晋南朝时,谱学成为专门之学,士族若不精谱学,便不能到吏部为官,谱学既是吏部选官的依据,也是南朝矫正伪冒士族的庶族寒人之凭依。这反映了
A.士庶界限日渐模糊B.门阀政治具有重要影响
C.社会阶层完全固化D.宗法制度影响南朝政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唐代科举制以士人“名”的高低为评鉴的标准和录取的重要依据。这里的“名”不仅是指该人的文学教养的程度,更关键的是指士大夫社会里文坛领袖给予的评价。该现象表明唐代科举取士
A.仅以门第为主要依据B.受到历史传统影响
C.深受社会舆情的左右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汉代,无论是郡国岁举的孝廉,还是诏令特举的贤良、文学,到朝廷后,均须再参加考试。考试的内容以经学、章奏为主。考问主体,则上至皇帝亲策,下至公府甄核,几乎遍及察举的各个科目。这些举措
A.压缩了营私舞弊的空间B.消除了察举选官中的弊端
C.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D.确保了各类人才为国所用
8 . 两汉时的察举制,地方官推举人才主要参考乡闾评议;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中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人才的选考。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A.才学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B.科研人才大量涌现
C.官员选拔的标准完全不同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020-07-19更新 | 795次组卷 | 25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汉代士人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担任郡县佐吏以获得基层吏务经验后才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时,还要接受考试检验后授官。熟悉朝廷行政过程后,要再经过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由此可见,汉代察举制
A.打破世代为官限制
B.注重官员吏治才能
C.用人标准相对单一
D.选才程序平等公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