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5 道试题
1 . 古代中国历朝都重视官员的选拔,下列文献史料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②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③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④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A.④①②③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④②③①
2024-01-02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汉代选拔人才,以荐举制取代世袭制,以察举、征辟诠选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求。魏晋南北朝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把选才权收归朝廷,把人才分为九等,选才标准规范、缜密,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可知,汉到魏晋时期人才选拔的趋势是(        
A.更趋向于公平公正B.更趋向于选拔权的归属
C.更趋向于重视血统D.更趋向于才学和能力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制的兴起有其内部与外部的深层逻辑。就内部而言,它是人类人才选拔活动内在发展规律驱动的必然结果,即由推(选)举——推(选)举并考察——规范化考试的不断追求科学、公平与效率的历史选择……到隋朝再次一统天下时,在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来减轻农民的生产压力,另一方面又采取大索貌阅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的措施,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由此,经济基础的变化与发展,为供养大批脱离生产的官僚队伍提供了物质可能。而为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吸纳寒族俊才进入统治集团,彻底改变领主经济统治时代世家大族垄断仕官途径的时机已经成熟,符合地主经济发展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应时而生。因此,可以说,科举制是在士族门阀庄园经济衰落、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而产生的

——摘编自李木洲《科举制兴起的深层逻辑》

材料二:为了鼓励学子参加科举考试,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国家取士的范围更加扩大。自隋至清,各代进士录取总数,以宋为最,达36131人,加上诸科等总数达11万多人。宋代统治者为了防范考试作弊,在考试管理上采取了许多较为严格的举措,主要有:避亲嫌、弥封、誊录、锁院等。宋初科举,沿袭了两级考试制度,但在宋太祖开宝六年以后,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废除了进士科以外的其他科目。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宋代,为鼓励读书人,彰显读书的种种好处,只要科举考试及第就可以任官。宋太祖时,官位高低与考试等次还没有直接联系,但这种状况至太宗时发生了很大变化,即特别重视高第。

——摘编自周宝砚《宋代科举考试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科举制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科举制的特点。
2023-12-0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中历史试题
4 . 治国人才的选拔事关国运的兴衰,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历经变迁,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品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摘编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并归纳二者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2023-12-01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高新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下表为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表中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门第观念消失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实行与发展D.封建等级秩序开始瓦解
2023-11-2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毛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正相吻合。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隋文帝废除了门阀士族操控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确立。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就选拔人才制度的形式而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与两汉察举制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如科举制的选官是经过推荐和考试的,而察举制的选官也是通过推荐和考试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们之间却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前代选举之权,操之郡县,士有可举之材,而郡县不之及,士因无如之何,令则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夫苟怀牒自列,州县即不得不试之;试之,即不得不于其中举出若干人。是就一人言之,怀才者不必获信,而合凡自列者而言之,则终必有若干人获举;而为州县所私而不能应试者,州县亦无从私之;是过选举者之徇私,而俾怀才者克自致也。此选法之一大变也。”这正指出了两者似是而非的本质所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汉察举制与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异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报考程序角度简述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2023-11-28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

——摘编自蔡尚思主编《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二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1)根据材料一、从察举制度的名目来看其选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这种制度存在哪些不足之处?造成了什么后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科举制下也有许多科目,为什么“唐朝进士科特盛”?
(3)简要评论材料三的观点。
8 . 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一变化说明(     
A.人才选拔标准发生改变B.选官舞弊现象得到杜绝
C.世家大族的特权被否定D.官吏选拔程序趋向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9 . 《云麓漫钞》云:“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踰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一种文人小说)等皆是也。”有学者共搜罗了121位传奇作者为考察对象,其中进士及第者共计36人。这说明(       
A.唐朝科举考试注重学子的创新能力B.唐朝的科举制助推文学的发展
C.唐朝举人以文学作品获得入仕机会D.科举考生都是唐传奇的创造者
2023-11-1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0 . 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以及士庶等级界限的严格区分,上品与下品同社会等级制度结合得愈来愈紧密。上品的含义由单纯评定人才优劣的等级称谓蜕变为代表士族身份等级的标识。材料所述的选官制度为(       
A.世卿世禄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军功爵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