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主要是以小户型为主,后期则出现了大量的联合型家庭,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秩序的稳定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赋税制度的变革D.家庭观念的变化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时代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四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引自《朱子语类》

材料五   唐初“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拖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引自《旧唐书·杨炎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和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制度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3)根据材料四,指出材料中描述的制度名称是什么,说明门下省有何职能。
(4)根据材料五,指出唐初实行何种赋税制度,并简要说明“若不役,则收其庸”的积极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朝初期租庸调制规定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2023-09-25更新 | 205次组卷 | 104卷引用: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夏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唐初,赋税征收实行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唐朝中后期实行的两税法则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在当地有资产、土地者,均需上籍定等征税。唐朝赋税制度的这一变化(     
A.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B.利于应对民户流动引发的问题
C.促成了赋税形式的转型D.意在保障农时以促进经济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图所示为唐朝政府控制的户口总数变化情况数据图。为了解决这一变化带来的财政运转困难,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抑制土地兼并B.改革均田制C.精简政府机构D.实行两税法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分别提取材料一中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   唐代租庸调制,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农业社会里的家庭工业,最重要的是织丝织麻,国家征收他一部分的赢余,也不为病。租庸调制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为民制产,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租”“调”的内容,并评价“以庸代役”。

材料三   唐初赋敛之法日租庸调....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做两税法。

——《资治通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中期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唐朝前期的财政收入约1053万贯,其中铜钱200万贯,粮、绢、布等实物折合成铜钱853万贯。两税法推行后,财政收入超过1900万贯,其中两税约1200贯,盐税600贯。这一变化(     
A.反映了实物是唐代税赋主要形式B.表明政府控制的人口在持续增加
C.折射出了政治局势日益动荡不安D.推动了社会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
8 . 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B.赋税制度变化以适应社会转型
C.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D.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趋于松弛
9 . 唐朝初年,人丁是征税的主要依据,唐朝后期,征税的原则是“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大量减少B.贫富差距扩大C.人口流动性大D.土地兼并严重
10 . 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中期又实行两税法。这种变化表明
A.赋税制度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B.中国土地制度逐渐趋向衰落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D.中国土地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