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武则天一方面创设北门禁中学士制度,竭力破格提拔在职的一批下级文吏;另一方面她“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一批有卓识才华的文人学士进入宫用。……更重要的是,她扩大科举规模和入仕人数,由皇帝亲自出面主持制举和殿试,提高科举取士的声望,吸引士人积极应试。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她和高宗“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这是两圣殿试的开始。当时应试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场面之美轮美奂、试题之丰富多彩、入仕授勋之荣耀光彩,确为我国文化史上“最盛大之节目”。武则天就是通过这些措施,提拔一批批普通地主的士人进入统治机构并让其中一部分人和皇帝直接见面,攘为要职,权据要津,参与朝政,议定国是,他们后来成为武则天夺权称帝的亲信和心腹,组成武周政权的统治班底,为完成武则天的武周革命,献计献策,竭尽全力。

——摘编自胡祥《论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武则天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武则天科举制改革的作用。
2022-06-23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刘邦建汉不久即下令:“民产子,复勿事二岁(即免两年徭役)。”光武帝亦规定:“民有产子者,复以三年之算(即免三年算赋)。”上述规定的共同目的是
A.减轻民众负担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缓和人地矛盾D.保障农民生产时间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朝著令,赋役之法有三: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庸。……此三道者,皆宗本前哲之规模,参考历代之利害。其取法也远,其立意也深,其敛财也均,其域人也固,其裁规也简,其备虑也周。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天下为家,法制均一,虽欲转徙,莫容其奸。故人无摇心,而事有定制。以之厚生,则不堤防而家业可久;以之成务,则不校阅而众寡可知;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三代创制,百王是程,虽维御损益之术小殊,而其义则一也。

——【唐】陆贽《翰苑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的影响。
2022-06-21更新 | 271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唐代科举考试试卷不密封,主考官决定是否录取时;既看考生的答卷水平,也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和声誉,如举子平时所作诗文卷轴向礼部交纳的“纳省卷”,在社会、政治、文坛上都有地位的人向主考官推荐的“通榜”等。唐代科举的这一录取原则
A.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B.加强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
C.体现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D.利于对参考考生全面考察
2022-01-03更新 | 602次组卷 | 17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2届高三一模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据统计,元代共举行乡试17次,会试、殿试各16次,共取状元32人,进士1139人。会试、殿试中,最多的一次录取了100人,最少的一次只录取了35人。这一状况
A.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阻碍了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C.说明知识分子相对匮乏D.体现了人才选拔的多样性
6 . 北魏时期的均田制,奴婢可与良人(自由农民)同等受田;隋代的均田制则取消了奴婢受田的规定。这一调整旨在
A.推动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革赋税征收的制度
C.打击士族阶层的势力D.强化对奴婢人身控制
2021-01-01更新 | 226次组卷 | 5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A.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2019-09-07更新 | 1715次组卷 | 7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向东汉顺帝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材料表明
A.东汉的人才选拔机制有所完善
B.察举制走向历史终点
C.儒学开始成为人才选拔的依据
D.科举考试制度已发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李藩传》记载:“……王锷用钱数千万路遗权幸,求兼宰相相。……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报来。’(李)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却奏上云:‘不可’……”材料中敢于驳正皇帝密旨的李藩应该任职于
A.唐朝的三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2016-11-27更新 | 3515次组卷 | 32卷引用:青海省玉树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七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