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下表中民谣、诗歌体现的选官制度依次是(    

选官制度

民谣、诗歌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A.①察举制②科举制③九品中正制B.①九品中正制②察举制③科举制
C.①察举制②九品中正制③科举制D.①九品中正制②科举制③察举制
2023-07-23更新 | 325次组卷 | 32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等级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下表是察举制与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比较,据此可知
察举制科举制
重视整体素质强调知识才能
长官举荐,“他荐”自由报考,"自荐"
“人、门兼美”“取士不同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窗”
A.选拔标准由学识才能逐渐演变为世家门第
B.选拔方式由地方品评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C.选拔形式趋向自由化,形式日益松散
D.体现绝对的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2021-11-12更新 | 827次组卷 | 7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2届高三一模(11月)历史试题(选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下表是两汉时期入仕士人家世背景比例表(%)

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东汉时期
A.朝廷选官标准发生变化B.儒学垄断地位受到挑战
C.官员选拔机制出现异化D.门阀士族政治相对封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表说明汉代选官制度
时间概况
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举贤良能直言极谏,对策者百人,唯(晁)错为高第。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下诏举士,规定非治儒术者不取,董仲舒取为上第。
东汉光武帝(25—57年在位)对选拔与提拔的对象,施行“授试以职”,即进行文字方面的测试,内容有策、经、笺奏(章奏文体)等。

A.确立完善的分科考试方法B.扩大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C.突出自上而下的选拔方式D.重视官员文化素养的考查
2021-04-11更新 | 519次组卷 | 8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是阎步克对曹魏时期察举入仕者的社会成分所做统计,其意在说明曹魏时期(  ) 
项目高官贵
戚子弟
中级官
僚子弟
下级官
吏子弟
普通士人合计
汉代官僚民族子弟23.9%8.7%13%10.9%56.5%
家族在汉无官位族望者8.7%8.7%2.2%23.9%43.5%

A.官员选拔注重阶层平衡B.社会流动的通道依然有效
C.儒生成为政治舞台主角D.制度设计与实践出现背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是不同史籍有关秦汉时期官员推选吏员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官吏选任注重实际从政能力
B.法律禁止官员“任人唯亲”
C.道德品质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D.国家注重所选任官吏质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士以报国家《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
A.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B.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
C.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D.察举制是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2019-04-23更新 | 321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西省吉安一中、九江一中等八所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引起下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学子所占比例表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C.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
D.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