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


(1)九品中正制度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2)九品中正制的内容是什么?
(3)九品中正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2021-11-22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上)问题导学-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大臣主张,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的家世背景。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这件事最有可能发生在哪一时期
A.秦汉
B.魏晋南北朝
C.宋元
D.明清
2016-11-27更新 | 266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习能力诊断历史试卷
3 . 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在于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意图实现中央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有力控制,但却把门第放到选官标准的第一位,最终巩固了门阀统治。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A.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B.是中央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
C.成为魏晋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无法逆转门阀专政的历史倾向
4 . 古代的选官制度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演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所谓士人政府者,即整个政府由全国各地之知识分子即读书人所组成。

——钱穆《国史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的推动“士人政府”出现的具体措施。

材料二   如果前期地方推举制还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闽世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举制的妙处,它基于考试录用原则,……士大夫实际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材料二中的“前期地方推举制”是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所发挥的作用。

材料三   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于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演进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经历了重大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末年,官僚用察举培植集团势力,士族借乡党控制察举。战争频繁,汉以来的“乡举里选”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三国时期,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后魏文帝实行“九品中正制”,实行初期,品第人物能以才德为主要依据。西晋以后,“九品中正制”逐渐被势力庞大的门阀世族控制,东晋时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薛林军、马晓霞《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将举官察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它们在私学教育的家族化、社会化方面将道德品质的修养贯穿于文化教育之中,不知不觉地对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吴霓《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东汉末年察举制度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九品中正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020-02-14更新 | 259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