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有西方学者认为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1   


材料2   隋朝起,行科举制,唐朝大行,一直延续到晚清。靠考试选官,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标准具体,方法公平,更多的人可以凭自己的本事经过考试去做官。做官的途径扩大了,这是一大进步……唐代科举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任官资格,中者还需经吏部试“身、言、书、判”,考核其做官能力,才能任命。此后,这样的做法淡化了。总之,科举考试是一种比察举和九品中正进步的制度。

——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道路》


(1)结合材料1及所学,概括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2)结合材料2和所学,指出科举制的进步之处。科举制度的发展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
2022-07-27更新 | 162次组卷 | 2卷引用:第5讲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上) -【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选课件(附精选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西汉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须“德充才盛”,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A.无法为政府选拔优秀的人才B.有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C.彻底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D.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2020-07-01更新 | 745次组卷 | 19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历史试题
4 . 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相符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
(3)据材料三、四,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2019-10-16更新 | 250次组卷 | 17卷引用: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训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古代的选官制度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演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所谓士人政府者,即整个政府由全国各地之知识分子即读书人所组成。

——钱穆《国史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的推动“士人政府”出现的具体措施。

材料二   如果前期地方推举制还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闽世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举制的妙处,它基于考试录用原则,……士大夫实际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材料二中的“前期地方推举制”是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所发挥的作用。

材料三   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于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演进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2022高二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摘自俞正燮《癸巳类稿》


(1)据材料一指出其所体现的选官制度及选官的主要依据。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什么现象?有何弊端?

材料三   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摘编自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3)依据材料三,归纳科举制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有何变化。意义如何?
2022-06-28更新 | 292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1讲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暑假复习与自学课】2022年新高二历史暑假精品课(纲要下+选必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曹魏始创九品中正制,吏部选官依据中正对士人的进行评价。中正提供的“状”是对士人才、德的简单概括。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中的阮咸、阮简因废礼行为遭清议,被中正降品,故而难登仕途。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A.佛道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B.世家大族垄断政治权力
C.官员选拔标准发生了变化D.传统伦理道德依然稳固
2022-01-18更新 | 319次组卷 | 10卷引用:广东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中“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2021-11-09更新 | 364次组卷 | 42卷引用:2015届江苏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调研01历史试卷
2020·江西南昌·二模
10 . 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化(     
A.保障了选才公平公正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迎合了庶族地主势力D.催生了曹魏门阀士族
2020-07-07更新 | 204次组卷 | 22卷引用:NCS20200707项目第二次模拟测试卷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