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如表是公元196—316年间,政府官员阶层来源统计数据。表中数据反映了(     
序号朝代年份士族阶层小姓阶层寒素阶层合计
人数占比人数占比人数占比
1196—2193829.0%11914.5%7456.5%131
2曹魏220—2396038.7%3824.5%5736.8%155
3曹魏240—2647447.1%5937.6%2415.3%157
4西晋265—2898446.2%6736.8%3117.0%182
5西晋290—31617966.3%5821.5%3312.2%270
A.世官制度仍然占据主流B.官吏选拔方式有所调整
C.官得到社会认同D.社会动荡影响官员选拔
2023-10-04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史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续汉·百官志一》

材料二   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逢迎权贵,徇私舞弊……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

朝代

东晋

比例

4.0%

17.2%

24.5%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1)分别指出材料一、二中的选官制度名称并概括选官标准。
(2)材料三、四中,作者从哪两个视角分析科举制。
(3)研究科举制除上述材料,你认为还可以增加什么角度的材料?请说明理由
2022-11-2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三新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史料一   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浼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连迎权贵,袖私舞弄……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

——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史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史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

朝代东晋
比例4.0%17.2%24.5%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1)根据史料一分析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标准。指出九品中正制被取消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3)根据史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的主要作用。
2022-10-02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6讲三国至隋唐五代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纲要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如下表曹魏、西晋时朝廷选举入仕情况统计,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历史时期出身不同门第占总数比例(%)
高门一般士族寒门
曹魏61.66.332.1
西晋54.235.610.2
A.官员文化素质大大提升B.世家大族社会影响巨大
C.社会阶层流动不断加强D.察举制顺应了时代潮流
2023-11-2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1高二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摘编自《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摘编自房玄龄等《晋书》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东晋北宋
比例4%17.2%24.5%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的选官制度,概括其选官的主要标准。
(2)据材料二指出其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理由。
(3)据材料三分析隋唐之后科举制的主要作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才选拔的建议。
2020-10-15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选修)
6 . 下图是历代寒门子弟入仕比例的统计,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①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导致两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降低
②隋唐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新制度,使得寒门子弟比例不断上升
③宋朝理学盛行和科举考试推动,寒门子弟入仕比例超过士族子弟
④总体反映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的变化,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01-06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材料二   《汉书》卷七十“(汉武帝时)中朝左辛庆忌、右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丞相,后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二中前后两史实反应的主要历史现象的异同。

材料三   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南朝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1%

——数据来源: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寒门子弟入仕群体比例变化的趋势和变化的原因,并分析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2018-12-1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8 . 学者阎步克统计了西晋时期被察举者的社会出身,在131个案例中,除去作为绥抚手段被察的蜀吴人士,高官贵戚子弟、中级官僚子弟和下层士人比例分别为24.2%、29.7%、46.1%,下层士人几占半数。这表明
A.察举制度日趋完善B.下层士人政治地位重要
C.门阀政治开始兴起D.政府注重扩大统治基础
9 . 引起下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学子所占比例表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C.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
D.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10 . 下表是美国历史学家麦希维克统计的两晋时期的70名一品官,其中29人来自根深蒂固的官僚世家,只有19人来自东汉官僚世家,14人则是三国官僚世家。该表说明
麦希维克统计两晋重要人物出身比例简表
大中正一品高官最高军职爵位继承皇后
东汉26%27%27%——53.3%
三国11%14%10%11%13.33%
两晋63%59%63%39%33.33%

A.中央集权不断加深B.官员流动机制削弱
C.政治权力存在异变D.政权交替非常频繁
2021-02-03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