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散骑常侍,古之官名。秦、汉皆有散骑,为皇帝侍从,无常职。唐太宗把散骑常侍改为职事官,掌 “待奉规讽”。之后唐高宗又增置二员,左散骑常侍隶属门下省,右散骑常侍隶属中书省,“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散骑常侍的设置反映了(     
A.中枢权力机构职权的扩大B.政府决策机制逐步专业化
C.官员间党同伐异现象严重典D.唐政府重视决策的科学性
2 . 唐朝初期,政府预在关中一带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按着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在中央的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户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2023-02-08更新 | 80次组卷 | 30卷引用:2011年河南省卫辉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卷
3 . 武则天称制及称帝二十一年,前后任宰相者达75人;唐中宗时,曾有19人同时为相。唐朝群相制的实施(     
A.导致了冗官问题B.强化了君主权力C.提高了行政效率D.完善了监督机制
22-23高一上·河南·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朝最初的宰相就是三省长官,政事堂形成后,皇帝不断派遣一些代表参与其中,宰相的数量开始增加,其官职称号也非常复杂,有参知政事、平章政事、同掌机务等,最多时名号竟然多达40多个。这表明唐朝(     
A.政事堂议政制度遭到破坏B.君相矛盾解决
C.政府的治理能力不断下降D.相权趋于弱化
2022-11-21更新 | 149次组卷 | 10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新誉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代经皇帝批准的宰相政事堂会议形成要点即“词头”,“词头”交中书省的低级官员舍人起草。若“词头”有误,舍人可以将其封还,并附状说明理由,“奏而改正之”。这主要说明(  )
A.中书省侵夺了门下省之权B.政令的草拟有固定的程序
C.三省内部决策彰显民主性D.舍人理政对皇权形成制约
6 . 唐代三省的施政是以皇帝的诏令来体现的,即中书、门下两省以皇帝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诏令的制作相当缜密,往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唐代
A.三省在运行机制上被纳入同一轨道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可调和
C.中书、门下两省成为全国行政枢纽D.三省制实现了决策的民主化
7 .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稍许差些”的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D.清朝设置军机处
2020-04-23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唐初规定:“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这反映了当时唐朝行政机制的特点是
A.三省分权B.皇帝专制C.宰相专权D.权力制约
9 . 隋唐之际,逐渐形成三省之间以及君主与宰相之间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体制。这反映了
A.决策合理化的进程B.君主权力的强化
C.行政效率的降低D.皇权受到削弱
10 .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据此,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书省负责草拟,下辖六部
B.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
C.尚书省地位低下,没有权力
D.三省长官皆宰相,相权被分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