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22-23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表为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对官员选拔与管理的规定。它反映了这三个时期(     
时期概况
西周以“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与“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
秦朝秦律中规定了考课原则——“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
唐朝唐玄宗时制定的监察法规——《六察法》,六察中的第一察便是“察官人善恶”。
A.细化考察标准,凸显以德为先B.选拔官员唯德取人,任人唯贤
C.儒家伦理观始终居于支配地位D.重视官员道德品行,知刑懂法
2022-08-26更新 | 2239次组卷 | 24卷引用:辽宁省瓦房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3 . 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的选官制度。这说明
朝代制度选拔标准或方式
汉代察举制德行学问,荐举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声望,品评
隋唐科举制考试成绩
A.政府对读书人控制减弱B.官吏道德水平不断下降
C.世家子弟入仕日益受阻D.官员选拔整体趋向公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东汉在察举之后,规定对于人才的选拔,要先经过考试,而后量才录用。一般是将考试的内容,书之于简策,令被举之士“成以书对”,皇帝亲览其策,策试高第而举任要职。这一举措
A.取消了地方官对选官的参与权B.使得察举的对象发生转向
C.造成了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D.为科举制提供了历史借鉴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左思(约公元250-305年)《咏史》曰:“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自首不见招。”此诗与下列诗句反映现象最为接近的是
A.“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B.“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C.“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汉顺帝时期,左雄提议儒生出身的孝廉需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而后才能量才录用。这些建议提出之后遭到不少大臣的极力反对,但由于顺帝的支持得到了充分落实。这一措施的推行利于
A.扩大官吏人才来源B.打破士族的特权垄断
C.提高官员才学修养D.推动学校教育不断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时改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
A.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B.利于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
C.促进了民族交融D.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
2021-03-28更新 | 1000次组卷 | 3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在实行初期,规定还是比较严格的。但由于该选官制度基本上是推荐、保送制,荐举者权力极大,所以其腐败也就势所难免。”此段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面向社会招揽人才, 只讲德行与能力,使得许多熟知民间疾苦体恤劳苦民众的有德之士进入中央政府,为官员集团注入了新鲜血液。”此段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
A.世官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D.九品中正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