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A.德才兼备B.家庭背景C.个人声望D.考试成绩
2021-10-23更新 | 291次组卷 | 59卷引用:2014-2015学年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桓灵时童谣》有云:“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这反映了当时选官制度效能有限。后来,更因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从而导致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上述“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建议改革察举制,并对孝廉进行分科考试。具体办法是由公府主考,儒生出身的考经学,文吏出身的考文书。公府考毕,再由尚书省复试。这一建议被采纳执行。察举制改革
A.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办事效率
B.改善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和程序
C.杜绝了选人过程中的腐败现象
D.打破了士族把持举荐权的局面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曹魏时由政府委任中正,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此变化
A.受佛教不断传播的影响B.反映世家大族不断衰落
C.是推行科举考试的结果D.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020-01-21更新 | 562次组卷 | 36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检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说明东汉时期
A.官员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世家大族对官员的控制削弱
C.选官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
D.官吏选拔任用注重实际才能
2019-10-17更新 | 561次组卷 | 20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后汉书·邓寇列传》)这一现象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有关。“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7 .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举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2019-01-30更新 | 4661次组卷 | 127卷引用:2015-2016学年辽宁鞍山一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东汉,有察举征辟权的官员多举“年少能报恩者”,世代公卿的家族“门生故吏遍天下”。其直接后果是
A.宗族的伦理秩序强化
B.贵族政治逐渐形成
C.官僚集团易形成派系
D.新的选官制度确立
9 . 甲:“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处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乙:“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丙:“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丁:“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上述四段资料,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僚的方法,请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A.丙乙甲丁
B.甲丙乙丁
C.丙甲乙丁
D.乙丁丙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