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1 . 如表为几个常见字的不同字体对照表。对其认识最合理的是,汉字字体的演变(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A.兼顾艺术审美和实用功能B.得益于统一国家的政策激励
C.承载民族记忆和理想人格D.寄托了文人学士的个性追求
2 . 隋书法家智永从“二王”来,平正和美,唐虞世南承之;今河北正定龙兴寺的隋碑正书《龙藏寺碑》走秀朗劲挺一路,下启褚遂良等人;山东东阿县陈思王(曹植)墓旁的《曹子建庙碑》刻于593年,浑厚圆韧,开颜真卿一派先河。这表明隋代书法(     
A.偏离规矩严整的传统B.巧力兼至且富于变化
C.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D.开创了新的载体类别
3 . 唐太宗为《晋书·王羲之传》撰写传论,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尽善尽美”。当时进士及第不能直接做官,还要通过吏部的选官考试,“楷法遒美”便是吏部选官标准之一,其参照对象即王羲之的书法。此后,王羲之的书法大行于世。由此可知,唐朝书法(     
A.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艺术B.受制度安排的影响
C.成为科举考试重要科目D.重视吸收南朝风格
2022-12-11更新 | 222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隋唐书法艺术难以超越B.国家统一促进文化交流
C.君主开明有助艺术繁荣D.对外开放利于艺术多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诗、书、画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他们是艺术,同时也是历史。我们在学习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时,要关注从诗歌的咏唱和书画的无声倾诉中折射出的时代光泽,学会从多种途径来感知历史,捕捉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下列论述能符合上述观点的有(     
①“草书圣手”张旭的狂草体现了盛唐时代开拓奔放的时代精神
②颜真卿的楷书端庄浑厚、笔势开张、注重法度折射出唐王朝鼎盛,社会走上正规之时,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
③宋代书法艺术出现“苏、黄、米、蔡”四大家,他们书法艺术各具情态、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提倡“我书意造本无法,点划信手烦难求”。这反映出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社会平民化、世俗化。
④中国印章的刻制讲究“印宗秦汉”。秦印雍容大度,精致不苟,折射出秦王朝,一统天下,“以法为教”,继往开来的社会特征;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放,蕴涵着大汉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势和“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 . 有学者在评析两晋作品《法华经残卷》时称:其书写横画尖头圆尾,笔法特点是顺锋起笔,顿按收笔;竖画多短促,起笔多按,有时回挑收笔;撇画一律方头锐尾,短撇厚重,长撇呈翻飞之态;捺画侧笔向下顿按作肥笔状而不出锋。该书法作品的字体是(     
A.楷书B.行书C.金文D.草书
7 . 魏晋时期,书法由自发走向自觉。涌现出一大批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他们大多出身名门世家。这表明当时(     
A.社会安定促进文化发展B.书法艺术开始广泛传播
C.政治地位影响艺术发展D.世家大族垄断书法创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朱熹小时候曾学习曹操的书法,当时他的同学刘共父学的是颜真卿的书法。刘共父批评朱熹说“我所学者唐之忠臣,公所学者汉之篡贼耳”。后来朱熹以此事告诫弟子们要“取法须端”。这个故事说明中国书法(     
A.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B.有“书以载道”的传统
C.从自发开始走向自觉阶段D.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形成
2022-07-03更新 | 219次组卷 | 15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A.小篆B.楷书C.行书D.草书
2022-06-09更新 | 10885次组卷 | 75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四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022·湖南长沙·三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开始强行推行秦国文字。据许慎《说文解字叙》载:“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对于规范后秦的文字,《说文解字》中有着详细的描述,“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除大篆、小篆和隶书外,其他文字主要运用于仪式物品书写中,没有广泛传播。大篆作为被改良的文体,在秦国仍然得到使用。所以目前学界认为秦朝的“书同文”既不是专指篆书,也不是专指隶书,而应该是指秦国的文字。

——赵云泽、杨启鹏《“书同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与媒介变革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书同文”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书同文”政策实施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