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信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二   “青苗钱”以常平籴本1400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   旧有之系统,包括其中的既有利益,必须铲除,然后……新的体系才能成立。王安石的变法没有引起所述的社会冲突,是因为宋朝的社会还未发展到这一程度,是以纠结新旧两派,作这场决斗。他的改革,只是政治上的一种冲动,而不是一种经济上的发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推行青苗法的主要理由。
(2)根据材料二,归纳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三,黄仁宇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从王安石的变法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020-01-29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期末模块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爱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违反规定);浚(掠夺)我以求宠(加官进爵),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官吏)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延缓)。……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买来了朝廷的恩宠)。

——《白居易集》卷2《重赋》

材料二   今之散青苗钱(农作物青黄不接时,官府提供的贷款)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十分之四)之息。

——司马光《司马光集》卷6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基本特点,并概括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赋税改革与王安石变法存在的相同弊端及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打破常规,先是不谋而迁,明为南伐,实为南迁,然后再派人营建洛阳。……穆泰初有劝立孝文帝之功,及至因不愿意迁都而伙同陆睿等人谋反,事败后全部被诛杀。为避免矛盾激化,孝文帝特准一时不习惯南方生活的旧臣夏天居平城,冬天居洛阳,时谓之“雁臣”。

——摘编自陈元湘《谈孝文帝促成改革成功的手段》

材料二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砣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摘编自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三   王安石……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摘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

安石新政,虽属失败,毕竟在其政制的后面,有一套高远的理想。这一种理想,自有深远的泉源,绝不是只在应付现实、建立功名的观念下所能产生的。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原因和影响的角度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宗正少卿范冲上奏称: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祖 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安石顺其利欲之心,使 人迷其常性,久而不自知……其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学本出于刑名度 数。上曰:"极是

——摘编自(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


—摘编自张呈忠《近三百年来西方学者眼中的王安石》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君臣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及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王安石变法研究的特点。
2021-11-22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休耕轮作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市易法垄断货源,“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结果造成“卖梳朴则梳朴贵,卖芝麻则芝麻贵”的局面。尽管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目的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但是实际结果是“官中自为兼并”“商贾为之不行……而上下均受其弊”……市易法之弊,连最初倡行市易法的魏泽宗都“愤惋自陈,以谓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实现人民“殷盛”而采取的措施。(至少打出三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鼓励农耕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谈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4)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均遭到顽固派反对,请指出两次变法中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锐意改革,遂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流言,此语最早出自苏轼写于熙宁三年初的《拟进士对御试策》,此时王安石变法已开始一年。苏轼作此文的直接原因是不满王安石的科举改革中以“经义”和“时务策”代替“诗赋”的措施。但从全篇来看,苏轼的反对对象不仅停留在科举改革,还延伸到了青苗法等其他新法内容,他写此文的根本目的在于批判新党不尊礼教、以功利之说蛊惑宋神宗。“未尝言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也”句出现在文章结尾部分,总体概括新党离经叛道的行为。

元明清三代大多数人都认为王安石用“三不足”之说来蛊惑神宗,甚至认为宋室之亡从此始,后代万世当以此为戒,可谓是深恶痛绝。这种负面评价一直延续到近代,王安石变法才被称颂,王安石作为一个出色政治家的形象也被树立起来。梁启超的《王安石传》中没有为“三不足”的作者并非王安石做出澄清。或许梁启超恰恰希望“三不足”之说出于王安石之口,因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在那个年代对人的激励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在现代,虽然有少部分学者对此做出澄清,但显然并没有改变社会普遍的看法,王安石与“三不足”之说经历了千年,已经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三不足”就是王安石思想先进无畏的证明。

——据卢沁娴《王安石“三不足”之说的流传与争议考论》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三不足”之说的评价做出合理的解释。
2021-11-1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五县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经过商鞅变法,使偏僻落后的秦国变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北宋中期,由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客观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也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于是王安石便被推上了历史的潮头。经过王安石富国强兵的变法,宋王朝不仅做到了财政收支相抵且有盈余,军事力量也有所加强。但是不论变法措施在形式上多么完善,都会因皇权专制政体本身违背公正和人权的大道原则而难以实现其预期的变法目的,并且广大老百姓不可能成为变法的最终受益者,反而会成为借着变法名义被更加严酷剥削的对象。

——材料一、三均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涉及的商鞅变法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主要内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8 . 宋代民本思想非常活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方今之势,诚何异于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者乎?(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窃惟固本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足衣食。”

——程颐《上仁宗皇帝书》

“省刑罚,薄税敛,此二者仁政之大目也。”“君不仁而求富,是以有司知重敛而不知恤民。故君行仁政,则有司皆爱其民,而民亦爱之矣”

——朱熹《孟子集注》

“夫闵仁百姓而无夺其时,无侵其财,无耗其力,使其无憾于衣食,而有以养生丧死,此礼义廉耻之所长,而二帝、三王诫敕百工诸侯之所先,后世不可以忽者也。”

——王安石《临川文集》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宋代民本思想活跃的主要原因。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措施,谈谈你对宋代民本思想的认识。
2020-06-09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临沂市、枣庄市高三6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王安石的理财思想对后世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廷首先选择这一跟京师财货供应直接相关的领域,作为财政制度改革的突破口。熙宁二年,“六路均输法”正式颁行。同时宋神宗任命善于理财的薛向为江、浙、荆、淮发运使,主持均输法的实施,均输法所获的效果比较明显。改善了京师的物质供应状况,供应脱节的问题有所扭转,消费大大减少,官方平均物价的措施以及在赋税征收方面的若干变通,确实给农民带来了部分方便,大大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和物价的操控。

材料二 市易法也是王安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理财思想的具体体现。熙宁六年,开封市易务改为都提举市易务,统辖各地市易务。市易务经营的商品范围及其广泛,……以致人们惊呼市易务欲“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市易法推行不仅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利益,也损害了中小商人的利益。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均输法的实施所取得的明显效果,并分析均输法顺利推行的原因。
(2)除均输法、市易法外,材料二中王安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改革举措还有哪些?
(3)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均输法、市易法的相同影响有哪些?它们共同实质是什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爱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违反规定);浚(掠夺)我以求宠(加官进爵),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官吏)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延缓)。……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买来了朝廷的恩宠)。

——《白居易集》卷2《重赋》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违反规定);浚(掠夺)我以求宠(加官进爵),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官吏)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延缓)。……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买来了朝廷的恩宠)。

——《白居易集》卷2《重赋》

材料二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三   今之散青苗钱(农作物青黄不接时,官府提供的贷款)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

——司马光《司马光集》卷6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基本特点,并概括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王安石针对“兵农”的改革措施各一项。
(3)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赋税改革与王安石变法存在的相同弊端。
2019-11-23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模块检测(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