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王安石变法
背景①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②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发起的“____”失败
目的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实现富国强兵
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措施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____、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以逐渐恢复“____”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评价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局限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2022-09-2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五单元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与民族关系-2023届山东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2 . 材料一 初,陕西转运使李参,以部内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粟麦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行之数年,廪有馀粮。至是条例司言:“……仍以见钱依陕西青苗钱倒,愿预借者给之,令随税输纳斗斛,半为夏料,半为秋料。内有愿请本色,或纳时价贵,愿纳钱者,皆从其便。如遇灾伤,许展至次料丰熟日纳。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信息。”
——毕沅《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海防吃紧,需饷浩繁……伏查近年以来,帑藏偶有不敷.往往息借洋款,多论镑价(借款以英镑作单位,折算成银两数,在还款时仍以英镑数为准),所耗实多。因思中华之大,富商巨贾,岂无急公慕义之人,若以息借洋款之法,施诸中国商人,但使诚信克孚,自亦乐于从事。……饬谕各省督抚,遍谕官绅商民人等,如有凑集资本,情愿借给官用者,准赴藩司关道衙门呈明,照臣衙门办法,议定行息,填给印票。其票以一百两为一张,钤用藩司关道印信,填明归还本利限期,准予地丁关税项下照数按期归还,不得丝毫挂欠。
——《户部酌拟息借商款章程折》(光绪二十年甲午八月初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青苗钱”与“息借商款”措施不同的社会背景分别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概括“青苗钱”与“息借商款”本质上的相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其历史作用。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的演绎

时期观点
南宋至清朝中期
范冲等人修定的《神宗实录》宋孝宗时期修撰的《四朝国史》元朝编修的《宋史》三部官修史书认为王安石变法“变乱祖宗法度”,以至“祸国殃民”,将诸多新法视为“聚敛至术”,理财思想视为兴利之道,“弱民兴利”
晚清至民国时期
龚自珍推崇王安石,认为“荆公(王安石)受谤七百有余年”;梁启超评价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青苗法和市易法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形,免役法则“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孙中山认为王安石的“权制兼并,均济贫乏”思想与民生思想相为吻合
新中国建立后
漆侠等学者称赞王安石是改良主义者和革新派斗士,“宋代的社会生产,在整个封建时代居于两个马鞍形的最高峰,王安石变法时期的社会生产,则居于这个最高峰的最高点”

——摘编自夏莺《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演绎及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演绎作出解释。(要求: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23-12-19更新 | 12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休耕轮作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市易法垄断货源,“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结果造成“卖梳朴则梳朴贵,卖芝麻则芝麻贵”的局面。尽管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目的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但是实际结果是“官中自为兼并”“商贾为之不行……而上下均受其弊”……市易法之弊,连最初倡行市易法的魏泽宗都“愤惋自陈,以谓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实现人民“殷盛”而采取的措施。(至少打出三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鼓励农耕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谈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4)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均遭到顽固派反对,请指出两次变法中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打破常规,先是不谋而迁,明为南伐,实为南迁,然后再派人营建洛阳。……穆泰初有劝立孝文帝之功,及至因不愿意迁都而伙同陆睿等人谋反,事败后全部被诛杀。为避免矛盾激化,孝文帝特准一时不习惯南方生活的旧臣夏天居平城,冬天居洛阳,时谓之“雁臣”。

——摘编自陈元湘《谈孝文帝促成改革成功的手段》

材料二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砣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摘编自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三   王安石……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摘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

安石新政,虽属失败,毕竟在其政制的后面,有一套高远的理想。这一种理想,自有深远的泉源,绝不是只在应付现实、建立功名的观念下所能产生的。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原因和影响的角度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
6 . 著名学者邓广铭认为:“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土地问题是在11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上述言论
A.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策略失误B.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贡献
C.明析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D.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局限
7 . (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改革家通过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 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信令朝廷重,伸威塞绝牢。

……

——北宋·韦骧《钱塘集》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激发孝文帝决心改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相应措施有哪些?变法有何意义?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经过商鞅变法,使偏僻落后的秦国变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北宋中期,由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客观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也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于是王安石便被推上了历史的潮头。经过王安石富国强兵的变法,宋王朝不仅做到了财政收支相抵且有盈余,军事力量也有所加强。但是不论变法措施在形式上多么完善,都会因皇权专制政体本身违背公正和人权的大道原则而难以实现其预期的变法目的,并且广大老百姓不可能成为变法的最终受益者,反而会成为借着变法名义被更加严酷剥削的对象。

——材料一、三均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涉及的商鞅变法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主要内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9 . 宋代民本思想非常活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方今之势,诚何异于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者乎?(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窃惟固本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足衣食。”

——程颐《上仁宗皇帝书》

“省刑罚,薄税敛,此二者仁政之大目也。”“君不仁而求富,是以有司知重敛而不知恤民。故君行仁政,则有司皆爱其民,而民亦爱之矣”

——朱熹《孟子集注》

“夫闵仁百姓而无夺其时,无侵其财,无耗其力,使其无憾于衣食,而有以养生丧死,此礼义廉耻之所长,而二帝、三王诫敕百工诸侯之所先,后世不可以忽者也。”

——王安石《临川文集》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宋代民本思想活跃的主要原因。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措施,谈谈你对宋代民本思想的认识。
2020-06-09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临沂市、枣庄市高三6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代收入(单位:贯)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15085万12677万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12625万“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11613万13186万

A.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积贫
B.“积贫”“积弱”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C.冗兵、冗官开支浩大,是北宋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